《尤利西斯》: 世界文學的百年奇書
文本刊特約撰稿 王凱
1922年2月2日,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40歲生日那天,法國巴黎出版了他創作的一部英語小說,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天書」的《尤利西斯》。有人說這部書令人望而生畏,即使打開也很難讀下去,但凡是將其讀完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這的確是一部傑作。因為喬伊斯在這部作品中,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毫無保留地寫了出來,並賦予它們詩的質感和深度。《尤利西斯》被譽為現代意識流小說的巔峰作品,國際學術界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整部小說只寫了一天的故事
喬伊斯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稅務員,參加過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愛爾蘭獨立運動;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喬伊斯自幼接受教會學校教育,16歲進入都柏林天主教大學學習,4年後取得學士學位。學習期間,喬伊斯對神學和哲學非常感興趣,他根據自己的愛好專心學習語言,練習寫作。喬伊斯博覽群書,尤其欽佩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並深受其個性叛逆和藝術革新精神的影響。同時,他對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愛爾蘭社會現實深感不滿,認為愛爾蘭的經濟、文化狀況阻礙了人們的個性發展,長期的殖民統治削弱了民族靈魂,「凡有自尊心的人,絕不願留在愛爾蘭,都逃離那個為天神所懲罰的國家。」
1902年,喬伊斯離開都柏林赴巴黎,從此開始了「自願流亡」的創作生涯。他決心擺脫愛爾蘭政治、宗教和文化的束縛和壓力,以便自由地從事創作,客觀真實地描寫愛爾蘭。1903年,喬伊斯母親病故,他返回愛爾蘭度過了一年多時光。這次逗留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對其日後創作影響頗大。其間喬伊斯在都柏林附近一所私立學校教過書,到過許多地方參觀遊覽,並與一位名叫諾拉·巴娜科爾的女侍者相識相愛。這些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後來都被喬伊斯寫進了《尤利西斯》一書。為了紀念他們的愛情,喬伊斯還將1904年6月16日與女友諾拉第二次會面並相愛的日子定名為布羅姆日,即《尤利西斯》所描寫的那一天。
《尤利西斯》是喬伊斯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分為三個部分,一共18章,描述了3個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那一天的日常生活和內心活動,這3個人分別是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代達羅斯,廣告經紀人奧波爾德·布羅姆和他的妻子、歌手莫莉。第一部是整個小說的序幕,記述了斯蒂芬早上8點鐘起床,離開住宅前往一所私立學校上課,隨後他沿著海濱漫步,思索一些歷史、哲學問題;第二部以布羅姆一天活動為主線展開,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他早上8點起床,先到市場購物,回到家後收到兩封信,一封是外地的女兒寄來的,一封是妻子情人寄來的。隨後布羅姆到街上閑逛,先後去過郵局、澡堂,還去參加了一位朋友葬禮,並聯想起去世的父親和夭折的兒子。中午布羅姆遇見斯蒂芬,斯蒂芬剛剛領了薪水,正請眾人吃飯。布羅姆獨自走進一家餐館準備吃午飯,但顧客吃飯時令人作嘔的樣子引起他的反感,他忍著飢餓走出餐館。下午布羅姆去了酒店和圖書館。日落時分,奔波了一天的布羅姆來到海濱呼吸新鮮空氣,偶遇一位少女,他們之間雖然沒有交流,但卻引起了布羅姆的情慾,讓他想起當年與妻子的相愛與親熱,也想起莫莉此時正與他人在家中幽會。晚上布羅姆到醫院探望朋友,與斯蒂芬再次相遇,他跟隨斯蒂芬來到酒店和妓院,喝得酩酊大醉的斯蒂芬藉著酒勁胡鬧,布羅姆此刻產生幻覺,將斯蒂芬誤作自己夭折的兒子;第三部描寫布羅姆將斯蒂芬帶回家中,此時已過午夜,兩人在廚房交談一陣,斯蒂芬告辭離去。布羅姆走進卧室,觸景生情想起妻子同別人幽會的情景,然後以無所謂的心情上床睡覺,結束了一天的生活。小說最後一章是布羅姆妻子入睡前的內心活動,全書以長達幾十頁的莫莉內心獨白結束。
《尤利西斯》雖然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故事情節,寫的也是極其平凡的人物在不到一晝夜時間內極其平凡的生活和內心活動,但他們過去的全部生活經歷和精神生活,都隱隱約約地浮現在他們的意識流之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愛爾蘭乃至整個西方社會中人們面臨的精神危機,這使《尤利西斯》成為一部思想內蘊極其豐富的作品。喬伊斯在小說中進行了廣泛、新穎的藝術探索,使這部作品成為西方現代小說中最具實驗性、影響最大的傑作之一。
《尤利西斯》名字的由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喬伊斯應詩人龐德之邀回到巴黎,他的小說《尤利西斯》也終於在1922年出版。這部小說一問世便引起強烈反響,受到文學界的高度重視,喬伊斯自己也在書信中稱《尤利西斯》是「一部兩個民族(以色列和愛爾蘭)的史詩」。
《尤利西斯》最明顯的史詩標誌是其巨大篇幅、歷史背景和獨特的書名,讀者看了這部小說後,發現其中並沒有叫「尤利西斯」的角色,這個命名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原來,「尤利西斯」就是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英雄奧德修斯,這個希臘人名在拉丁文中稱為「尤利西斯」,英文則是跟著拉丁文走的。喬伊斯以此作為書名,就是要讀者想到這位希臘英雄和以他命名的荷馬史詩。不僅如此,喬伊斯在創作過程中,每一章的章目都是《奧德賽》中的人名、地名或者情節,雖然小說出版時這些章目都已取消不用,但喬伊斯卻又通過友人和評論家透露了這些章目,顯然他是讓這些不在書內的史詩人物和地點繼續起到某些象徵作用。
今天看來,喬伊斯之所以將這部小說命名為《尤利西斯》,意在把它寫成一部規模巨大的現代史詩,只不過作者讓我們看到,遠古神話已變成了平凡、乏味、庸俗、骯髒的都市生活,史詩中的英雄也早已被平庸、猥瑣甚至精神畸形的人物所取代,布羅姆等現代西方人的心態、行為,在古代史詩主人公英雄業績的對照下顯得更為平庸、卑微和渺小。喬伊斯還借用古代史詩中豐富的隱喻和象徵,使它們成為表現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藝術手段,大大加深了這部現代小說的思想性和藝術內涵。
《尤利西斯》在中國的出版
迄今為止,《尤利西斯》共有三個中文全譯本,即譯林出版社的蕭乾、文潔若版,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金隄版和剛剛問世不久的上海譯文出版社劉象愚版。
由於種種原因,《尤利西斯》出版幾十年來一直沒有中文譯本,1980年代末,時任譯林出版社社長的李景端便邀請趙蘿蕤、馮亦代、葉君健等知名翻譯家參與此事,但所有被邀人都婉言謝絕。後來有人說中國只有錢鍾書能翻譯此書,因為漢語辭彙不夠用,錢先生能夠邊譯邊造詞。李景端寫信約請,但也遭錢鍾書拒絕,錢先生的回復很幽默,也別具錢氏特色,他說:「八十衰翁,再來自尋煩惱討苦吃,那就彷彿別開生面的自殺了。」
但李景端不甘心,便又去找蕭乾和文潔若夫婦。經過一番動員,夫婦倆接受了這個任務,最後只用四年(也有一說為五年多)時間就出版了,並且反響非常大。幾乎與此同時,老翻譯家金隄翻譯的《尤利西斯》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通過這兩個版本,《尤利西斯》終於與中國讀者見面。
每一個嚴肅的譯本都是抵達這本書的一個通道,正所謂「角度越多,越可能接近真相」,而“真正的《尤利西斯》”,則是每一位譯者共同的追求目標。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