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漢字「粳」 科學界多次努力

2020年出版的《新華字典》中「粳」的讀音和釋義。
□ 長江日報記者張維納
近日,漢字「秈」和「粳」首次以文本形式出現在全英文期刊《自然》(Nature)及系列期刊上。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華大基因信息分析高級工程師太帥帥介紹,為了讓漢字「秈」和「粳」登上《自然》期刊,與編輯前後溝通了兩年時間。
這不是科學界第一次為漢字「粳」而努力,早在10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曾聯名國內水稻界185名專家學者,要求《新華字典》將「粳」(jīnɡ)字讀音修訂為ɡěnɡ,經過將近五年的爭取和論證,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最後決定折中,將「粳」字讀音修正為“gēng”。長江日報記者查詢最新版《新華字典》,「粳」字讀音“jīnɡ”和“gēng”並存。
■ 新版《新華字典》「粳」讀音有變
事情要從2011年3月水稻專家張啟發院士的一堂「語文課」說起。他告訴學生:研究許多古今字典辭書後,他發現「粳」讀gěng延續了幾千年,讀jīng沒有合理根據。可是,無論《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還是1963年《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和1985年《普通話異讀字審音表》,都明確「粳」只有jīng一個讀音。
為了一個字的讀音,水稻界聯合較起真來。到2011年9月,張啟發院士收到全國各地185名專家建議書,支持「粳」的讀音由jīng改gěng。同月底,張院士將《關於修訂粳(gěng)字讀音的建議書》呈送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商務印書館,要求修改讀音。在水稻研究者看來,「粳」字讀什麼,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讀音問題,更是關乎中國稻作文化留存、中國水稻學界能否在世界學術界重新贏得水稻亞種命名權的大事件。
2011年10月,國家語委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2016年,教育部官網公示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修訂稿中,確定「粳」字統讀為ɡēnɡ。
參與審音工作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家語委普通話審音委員會主任王洪君曾提出,「粳」的字音,在社會上有jīnɡ與ɡēnɡ的分歧,兩種字音的中古音來源其實是同一個。出現兩種字音是近古的事,明清以來的變化趨向是ɡenɡ。結合「粳」在方言中的常用度和詞義顯豁度,農學家的意見是審音定音必須要考慮的。審定組建議,改「粳」統讀音為ɡēnɡ。
長期關注「粳」字讀音的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王彤偉教授表示,考慮到漢語共同語的傳承性、語音的歷史變化和北方方言的實際讀音,「粳」字宜統讀為ɡēnɡ。
3月23日,記者在2020年出版的《新華字典》第12版中看到,「粳」的讀音已經由唯一讀音“jīnɡ”變更為“jīnɡ”和“ɡēnɡ”兩種讀音。
日前,張啟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他十分看重確定「粳」的讀音,“這對於國際學術界重新界定水稻亞種的學名有著重要的意義”。
■ 我國稻作分佈「南秈北粳」各有千秋
秈稻和粳稻是亞洲栽培稻的兩個亞種,一般情況下,秈米煮飯脹性大、黏性小,粳米黏性大、脹性小。我國稻作分佈「南秈北粳」,各有千秋。南方以秈稻為主,米型細長,口感鬆軟;北方以粳稻為主,米型短圓,Q彈飽滿韌性十足。
2020年數據顯示,我國常年種植水稻面積佔全世界水稻面積的20%,產量多年保持在2億噸以上,佔全世界大米總產量的近40%。水稻種植地域廣闊,從海南島到黑龍江跨越數千公里,形成了東北、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三大優勢產區。多樣的光溫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稻作類型,早中晚稻分明,秈粳糯稻齊全。
近代以來,為了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我國大力發展水稻育種技術,瞄準「高產再高產」,水稻育種經歷了三次“飛躍”。
1956年,黃耀祥院士培育「廣場矮」“珍珠矮”等半矮化品種,解決了水稻高產易倒伏的問題,引領了農業發展史第一次“綠色革命”。
1964年—1973年,袁隆平院士開展雜交水稻育種研究,選育的三系雜交稻平均產量比一般普通良種增產20%;水稻育種專家石明鬆通過光溫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培育和兩系雜交稻的雜種優勢利用,相比三系雜交稻再增產10%。
近10年來,我國的超級稻育種取得了重要進展,一批綠色超級稻品種產量實現再提升,隨著育種技術的不斷突破,我國水稻平均畝產由不足1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國人溫飽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決,「餓肚子」的年代一去不復返。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