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項羽自恃武藝高要挑機 劉邦痛斥對方「大逆不道」

史空穿梭

項羽自恃武藝高要挑機   劉邦痛斥對方「大逆不道」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項羽自恃武藝高要挑機 劉邦痛斥對方「大逆不道」

2022年04月26日 20:00 最後更新:20:35

典故出自東漢史學家班固之《漢書·高帝紀》:「漢王數羽曰:『夫為人臣殺其主,殺其已降,為正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客,大逆不道,罪十也。』」

秦朝滅亡後,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項羽勇武過人,兵強馬壯,一心要和劉邦比個高低。有一天,項羽率領的楚軍和劉邦的漢軍在廣武城相遇了。

內地電視劇《楚漢爭雄》中的劉邦(右,黃秋生飾)與項羽(任程偉飾)。圖為劇照。

內地電視劇《楚漢爭雄》中的劉邦(右,黃秋生飾)與項羽(任程偉飾)。圖為劇照。

項羽仗著自己武藝高強,想和劉邦單獨較量,就在陣前向劉邦喊話:「劉邦聽著,你我二人紛爭,擾得天下百姓不得安寧,今天咱們兩人在陣前比試一下,誰贏誰就得天下!」

劉邦自知武藝上不是項羽的對手,自然不肯應戰,就回答說:「你不配向我挑戰,你已經是個十惡不赦、理該誅殺的罪人。」

劉邦與項羽畫像。網上圖片

劉邦與項羽畫像。網上圖片

劉邦接著開始力數項羽「十宗罪」──首先是負約,因為按約,劉邦應為關中王,但項羽卻自己稱王;其次指他殺秦末楚義帝(即懷王)的大將軍宋義,自立為帥;第三指他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帶兵入關;第四指燒毀秦宮,掘始皇陵;第五,殺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嬰;第六,活埋20萬秦國百姓;第七,封王封地,趕走原主,弄得天下不寧;第八,佔有了彭城,奪取韓國之地,又強佔梁國和楚國的大片土地;第九,殺害義帝懷王;至於第十條,乃總結陳詞,指項羽作為臣子卻殺死君主,為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

劉邦(左)與項羽畫像。(網上圖片)

劉邦(左)與項羽畫像。(網上圖片)

所以,劉邦質問:「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誅討你這個賤賊,你還有何顏面來向我挑戰啊!」

「大逆不道」一詞即由此而來,原意指犯上謀反等反叛行為,罪大惡極;在現代漢語中,多指違反倫常、罪孽深重,嚴重破壞固有秩序的行為,帶有貶義色彩。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