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軍統特務殺人無數 惟情報奇才戴笠對抗日有貢獻

歷史長河

軍統特務殺人無數  惟情報奇才戴笠對抗日有貢獻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軍統特務殺人無數 惟情報奇才戴笠對抗日有貢獻

2022年04月29日 10:39 最後更新:13:46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戴笠可以說是一個「神話」。那個亂世,名人英雄輩出,政界、軍界、學界、商界、幫會等有不少傳奇人物,但幾乎沒有人能與戴笠比下去。戴笠長期從事特工與間諜工作,負責國民政府情治機關,創立軍統局,從其政治立場出發,殺死、迫害許多異見分子、中共黨員及民主黨派人士、日本人,尤其是與日本人合作的漢奸。

對後世而言,戴笠可說是情報界奇才,他可以說無師自通,一手建立並領導軍統局這個龐大的情治機關,並在抗日戰爭中為民國立下卓越戰功。由於他行蹤不定、神出鬼沒,世人稱他為「東方蓋世太保」、「亞洲最神秘的人物」、「天生的特務頭子」,當時的政治對手中國共產黨曾一度形容他為「軍統魔頭」......

更多相片
民國軍統局副局長戴笠。(網上圖片)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戴笠可以說是一個「神話」。那個亂世,名人英雄輩出,政界、軍界、學界、商界、幫會等有不少傳奇人物,但幾乎沒有人能與戴笠比下去。戴笠長期從事特工與間諜工作,負責國民政府情治機關,創立軍統局,從其政治立場出發,殺死、迫害許多異見分子、中共黨員及民主黨派人士、日本人,尤其是與日本人合作的漢奸。

1940年,蔣介石(左)與戴笠。(網上圖片)

戴笠原名戴春風,於1897年出生於浙江江山縣保安村一個貧寒家庭,正正是國家內憂外患的時代。他早年曾在浙軍當士兵,後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結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1923年加入了斧頭幫。因為戴笠與戴季陶同姓,拜戴季陶為叔父,在戴季陶的介紹下,戴笠南赴廣州,在1926年考入了黃埔軍校第六期,成為騎兵班的一名學員。

蔣介石(前)檢閱黃埔軍校學員。 (網上圖片)

戴笠的朋友甚多,人脈極廣,但他一生只忠於蔣介石,為了蔣介石,他可以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在戴笠寫給蔣介石所有的信件中,總是「校長如何如何,學生如何如何」。當年,蔣介石任命他為軍統局副局長(實際掌權者)時,戴笠就對蔣介石效忠貞不已,從面對「西安事變」中,或許能體現出這一點。

上世紀三十年代時的張學良(左)與蔣介石。 (網上圖片) 

1936年,蔣介石動身前往西安前,戴笠已向蔣介石密報,張學良、楊虎城會發生兵變,勸蔣介石不要去西安。惟蔣介石為了江山,沒有聽從其勸告,執意前往,果然,剛到西安就被張學良等軟禁,戴笠接到駐守潼關師長密電:「西安發生兵變,委員長消息不明」。當其他軍政要員都不敢前往西安,戴笠就帶著兩把手槍,隻身前往西安營救。但剛下飛機,手槍就被沒收,再被關押在張學良公館的地下室。

杜月笙 (中) 與戴笠 (右) 在上海茶敘合照。 (網上圖片)

戴笠一生效忠蔣介石,完全按照蔣介石的思想運轉,無論殺漢奸,還是反共產黨,但唯獨對於抗日,其意志之堅可以說,難有人可比擬,其政治思想非常明確。根據原軍統四大金剛之一的沈醉回憶指,淞滬之戰爆發,戴笠白天堅持在上海前線,一邊忙於組織對日情報戰,一邊竭力組織建立軍統武裝別動隊,協助正規軍作戰,抗戰中絲毫不以個人安危為念,與前線官兵同進同退,死亡相繼。

上世紀四十年代,蔣介石與戴笠(前右和左)檢閱軍統成員。(網上圖片) 

1946年,戴笠在因飛機失事而喪命。戴笠死後,人們在整理戴笠的遺物中,發現除了書籍,戴笠竟然只有一個小皮包的遺物,而且都是他的隨身衣服,令在場的國民黨官員無不動容,蔣介石更唏噓不已。

民國軍統局副局長戴笠。(網上圖片)

民國軍統局副局長戴笠。(網上圖片)

戴笠原名戴春風,於1897年出生於浙江江山縣保安村一個貧寒家庭,正正是國家內憂外患的時代。他早年曾在浙軍當士兵,後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結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1923年加入了斧頭幫。因為戴笠與戴季陶同姓,拜戴季陶為叔父,在戴季陶的介紹下,戴笠南赴廣州,在1926年考入了黃埔軍校第六期,成為騎兵班的一名學員。

在學校裡,戴笠才能出眾,表現卓越,被蔣介石看中,還未畢業,就成為蔣介石的參謀,後成為復興社下屬特務處(即是軍統局前身)處長,策劃暗殺大漢奸張敬堯等,為他以後的政治生涯獲取重要籌碼。從此,戴笠跟隨蔣介石南征北戰,未離蔣介石左右,成為蔣介石的佩劍和心腹。

1940年,蔣介石(左)與戴笠。(網上圖片)

1940年,蔣介石(左)與戴笠。(網上圖片)

戴笠的朋友甚多,人脈極廣,但他一生只忠於蔣介石,為了蔣介石,他可以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在戴笠寫給蔣介石所有的信件中,總是「校長如何如何,學生如何如何」。當年,蔣介石任命他為軍統局副局長(實際掌權者)時,戴笠就對蔣介石效忠貞不已,從面對「西安事變」中,或許能體現出這一點。

蔣介石(前)檢閱黃埔軍校學員。 (網上圖片)

蔣介石(前)檢閱黃埔軍校學員。 (網上圖片)

1936年,蔣介石動身前往西安前,戴笠已向蔣介石密報,張學良、楊虎城會發生兵變,勸蔣介石不要去西安。惟蔣介石為了江山,沒有聽從其勸告,執意前往,果然,剛到西安就被張學良等軟禁,戴笠接到駐守潼關師長密電:「西安發生兵變,委員長消息不明」。當其他軍政要員都不敢前往西安,戴笠就帶著兩把手槍,隻身前往西安營救。但剛下飛機,手槍就被沒收,再被關押在張學良公館的地下室。

此時,戴笠認為自己凶多吉少,但心中想到的卻全是校長的安危,他在日記中寫道:「自昨日下午到此,即被監視,默察情形,離死不遠,來此殉難,固志所願也,惟未見領袖,死不甘心也。」後來,戴笠一見到蔣介石就下跪領罪,令蔣介石大為感動。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對事件的相關人士,要囚的囚,要殺的殺,惟對戴笠恩寵有加。從此,戴笠更加效忠於蔣介石,全心全力為軍統工作。

上世紀三十年代時的張學良(左)與蔣介石。 (網上圖片) 

上世紀三十年代時的張學良(左)與蔣介石。 (網上圖片) 

戴笠一生效忠蔣介石,完全按照蔣介石的思想運轉,無論殺漢奸,還是反共產黨,但唯獨對於抗日,其意志之堅可以說,難有人可比擬,其政治思想非常明確。根據原軍統四大金剛之一的沈醉回憶指,淞滬之戰爆發,戴笠白天堅持在上海前線,一邊忙於組織對日情報戰,一邊竭力組織建立軍統武裝別動隊,協助正規軍作戰,抗戰中絲毫不以個人安危為念,與前線官兵同進同退,死亡相繼。

杜月笙 (中) 與戴笠 (右) 在上海茶敘合照。 (網上圖片)

杜月笙 (中) 與戴笠 (右) 在上海茶敘合照。 (網上圖片)

1946年,戴笠在因飛機失事而喪命。戴笠死後,人們在整理戴笠的遺物中,發現除了書籍,戴笠竟然只有一個小皮包的遺物,而且都是他的隨身衣服,令在場的國民黨官員無不動容,蔣介石更唏噓不已。

關於戴笠飛機失事之因,眾說紛紜,有指是人為,下手的可能是對手中國共產黨或美國戰略情報局,甚至有人說是宋美齡派人暗殺,因為戴笠曾密謀殺死宋慶齡而得罪了宋家……

上世紀四十年代,蔣介石與戴笠(前右和左)檢閱軍統成員。(網上圖片) 

上世紀四十年代,蔣介石與戴笠(前右和左)檢閱軍統成員。(網上圖片) 

不過,戴笠之死,國民黨特務機構發生劇變卻是事實。因特務機構縮編與內部權鬥,民國政府情治單位的權力遭到削弱,此消彼長,中國共產黨的特工單位卻越來越壯大。群龍無首的軍統走向沒落,蔣介石最終也敗走台灣。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