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百歲著名文保專家昨逝世 謝辰生:守護文物就是守護國家

歷史長河

百歲著名文保專家昨逝世  謝辰生:守護文物就是守護國家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百歲著名文保專家昨逝世 謝辰生:守護文物就是守護國家

2022年05月03日 10:48 最後更新:19:06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文博人、文物界著名專家謝辰生昨晨(5月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他這百歲的人生其實就做了一件事,就是一百年為中國文物保護而戰鬥的一生。」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物報社原社長彭卿雲昨日上午接受「澎湃新聞」訪問時,對這位被譽為「一部活的中國文物保護史」的百歲老人作出這樣的概括性評價。

在謝辰生身上,歲月就像一首歌,文物和家國、生活就如一個個音符,早已完美融合流淌在一起。「我癡迷於文物保護,是因為我愛我的國家,愛我的民族。歷史是民族的根,文化是民族的魂,一個民族不能斷了根丟了魂,所以只要我活著,就會繼續為文物保護盡一份力。」這是他2009年榮獲「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終身成就獎」的一番肺腑之言。

更多相片
中國第一代文博人謝辰生晚年依然堅持工作。(網上圖片合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文博人、文物界著名專家謝辰生昨晨(5月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他這百歲的人生其實就做了一件事,就是一百年為中國文物保護而戰鬥的一生。」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中國文物報社原社長彭卿雲昨日上午接受「澎湃新聞」訪問時,對這位被譽為「一部活的中國文物保護史」的百歲老人作出這樣的概括性評價。

謝辰生(揮手者)在講座上發言。(網上圖片)

1922年出生於北京的謝辰生,秉承家學,但生逢亂世,自幼喪母,從直奉戰爭,到北伐東北易幟,再到「九一八」、「七七事變」,無不牽動著他的生活,改變著他的人生。他在晚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2019年底,這批1952至1958年間的信劄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揭開了當時一場隱秘曲折的「文物爭奪戰」。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後,鄭振鐸被任命為文物局局長,謝辰生也隨之前往文物局工作,開始了文物保護管理和政策法規的起草工作。早在五十年代初,以鄭振鐸為首的文物「秘密收購」小組就在世界各地搶救流散文物,謝辰生參與並見證了國寶級文物如《中秋帖》、《伯遠帖》、《瀟湘圖》和《韓熙載夜宴圖》等如何搶救回流。

晚年謝辰生和他出版的書。(網上圖片)

謝辰生還推動設立「文化遺產日」,力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出台;2009年,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終身成就獎」;2010年,《謝辰生文博文集》、《謝辰生先生往來書劄》出版。

1953年春,謝辰生(後排右三)與時任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前排左三),以及文物局同僚攝於故宮北海團城。(網上圖片)

1950年,謝辰生奉命到當時的遼東半島調查文物保護情況,看到當地人和文物面臨威脅,回京後,毅然報名參加抗美援朝,投筆從戎。1951年3月1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他《從朝鮮前線寄給祖國人民的一封信》。信中說——

北京古觀象台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天文台之一。(網上圖片)

而且,謝辰生也是一位走出象牙塔以行動保護文物及古蹟的人,他很欣賞唐代詩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中的兩句詩「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意思指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蹟,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

中國第一代文博人謝辰生晚年依然堅持工作。(網上圖片合成)

中國第一代文博人謝辰生晚年依然堅持工作。(網上圖片合成)

1922年出生於北京的謝辰生,秉承家學,但生逢亂世,自幼喪母,從直奉戰爭,到北伐東北易幟,再到「九一八」、「七七事變」,無不牽動著他的生活,改變著他的人生。他在晚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今日之青年也許永遠無法理解我們那代人火一般的愛國心。季羨林先生曾言:『我平生優點不多,但自謂愛國不敢後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粒灰也還是愛國的。』這份情懷,只有真正經歷過國破山河在時代的人才能體悟,才知珍惜。」

所以,在他身上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毅,以及歷史淬鍊出的無悔。由於哥哥謝國楨是著名歷史學研究學者,跟隨梁啟超學習研究,謝辰生自幼受到大哥影響,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從1946年起,開始擔任知名學者兼社會活動家鄭振鐸業務秘書,接觸文物保護工作。

在戰時,他編撰了《甲午以後留存日本文物目錄》、《中國歷史參考圖譜》、《蘊輝齋名畫集》和《域外所藏中國名畫集》等書籍,並前往上海清理文物。

謝辰生(揮手者)在講座上發言。(網上圖片)

謝辰生(揮手者)在講座上發言。(網上圖片)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成立後,鄭振鐸被任命為文物局局長,謝辰生也隨之前往文物局工作,開始了文物保護管理和政策法規的起草工作。早在五十年代初,以鄭振鐸為首的文物「秘密收購」小組就在世界各地搶救流散文物,謝辰生參與並見證了國寶級文物如《中秋帖》、《伯遠帖》、《瀟湘圖》和《韓熙載夜宴圖》等如何搶救回流。

1982年,謝辰生主持起草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之後,他又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並撰寫首版前言,首次明確提出了「文物」的定義,還加以全面系統論述:「文物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在一定意義上,二者是互為目的,互為手段,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結合文物自身特點,使文物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系統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發展和完善以文物為研究物件的文物學。這是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文物保護和科學研究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著名古典文獻學家兼書法家啟功先生閱後稱讚:「一篇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的總結,看了增加無數知識。」

2019年底,這批1952至1958年間的信劄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揭開了當時一場隱秘曲折的「文物爭奪戰」。

2019年底,這批1952至1958年間的信劄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揭開了當時一場隱秘曲折的「文物爭奪戰」。

謝辰生還推動設立「文化遺產日」,力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出台;2009年,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終身成就獎」;2010年,《謝辰生文博文集》、《謝辰生先生往來書劄》出版。

謝辰生晚年擔任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年近百歲仍為文博工作殫精竭慮,建言獻策。堪稱是我國文物界的領軍人物,也被老一輩文物工作者喻為「祖國文物的守護人」。

2018年,姚遠撰寫、謝辰生口述的《謝辰生口述》揭開了更多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過往故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城牆和西安城牆的保護到二十一世紀以來與「推土機」的抗爭等,在這部口述回憶錄中都有詳細記載。

值得一提的是,謝辰生不但將「文物保護」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實現法理建設與學理建設相統一,構建中國特色文物學科,他同時也在生活中踐行保護文物。

晚年謝辰生和他出版的書。(網上圖片)

晚年謝辰生和他出版的書。(網上圖片)

1950年,謝辰生奉命到當時的遼東半島調查文物保護情況,看到當地人和文物面臨威脅,回京後,毅然報名參加抗美援朝,投筆從戎。1951年3月1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他《從朝鮮前線寄給祖國人民的一封信》。信中說——

 「我路過朝鮮李王曾經的遺址。那裡現在是一個國立的歷史博物館,裡邊有一些明代的建築。可惜這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就在我們到達的那天下午被敵機轟炸了!這一次轟炸,有九十六位居民犧牲了,六十多名受了傷,在火還燃燒的時候,我們幾個同志冒火搶救出來一百多軸字畫和一些陶瓷器。」

1959年的一天深夜,時任文物局副局長王書莊交給謝辰生一項緊急任務,要以最快速度寫一份保護西安城牆的報告給國務院。因為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錢俊瑞接到中央指示:北京城牆恐怕保不住了,為了防止其他城市傚仿,保護西安城牆事關重大。謝辰生馬上找來同事羅哲文和陳明達,緊急整理材料和建議,以文化部名義上報中央。同年,國務院發出《關於保護西安城牆的通知》。1961年,西安城牆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3年春,謝辰生(後排右三)與時任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前排左三),以及文物局同僚攝於故宮北海團城。(網上圖片)

1953年春,謝辰生(後排右三)與時任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前排左三),以及文物局同僚攝於故宮北海團城。(網上圖片)

而且,謝辰生也是一位走出象牙塔以行動保護文物及古蹟的人,他很欣賞唐代詩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中的兩句詩「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意思指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蹟,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

這正好體現了他為何在瘋狂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勇於為文物的安危奔走呼號,為力保北京古觀象台遺蹟而上書周恩來總理。

北京古觀象台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也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台。它以建築完整、儀器配套齊全、歷史悠久而聞名。該觀象台建於明代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現存古觀象台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的。明末清初時期,它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北京古觀象台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天文台之一。(網上圖片)

北京古觀象台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天文台之一。(網上圖片)

今天,人們經過北京建國門立交橋時還能看到觀象台,背後也有段文物保護故事。上世紀六十年代,北京準備興建中國第一條地鐵,一期工程正好要穿過觀象台底下,施工單位打算把觀象台拆掉,移放到他處保存。當時,修建中國第一條地鐵是何等的大事,施工單位也已經考慮到把觀象台異地保存,一般人也就沒甚麼異議了。

但是,謝辰生和另一位同事羅哲文思來想去,覺得不宜拆掉,最後決定上書周恩來總理,希望這座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保持連續觀測記錄最悠久的明清兩代國家天文台能夠原址保護。周恩來看後,決定地鐵在這裡繞道過去,還親自批了繞道所需的經費。

在謝辰生的堅持下,人們今日才能看到北京、西安等古都的文化遺存,著名的良渚古城遺址才能夠最終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正如謝辰生生前所言:「守護文物就是守護國家。」他為文物保護所奮鬥的一生正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