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西北軍鎮成「變法特區」 北宋西軍曾大破西夏30萬大軍

歷史長河

西北軍鎮成「變法特區」  北宋西軍曾大破西夏30萬大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西北軍鎮成「變法特區」 北宋西軍曾大破西夏30萬大軍

2022年05月04日 10:03 最後更新:10:49

昨日(5月3日)本欄提及北宋的西北軍,在「王安石變法」之軍事改革打造之下,成為一支精銳之師,扭轉了北宋與西夏交戰的被動局面。王安石變法不只是以「求富」為目標的經濟改革,也有展開以「強軍」為目標的軍事改革。然而,任何時代的改革,目的只為「富國強兵」,而檢討軍事改革成敗的標準,最終要看是否在外作戰中佔據優勢,並取得成效。

北宋禁軍曾為一支強悍作戰隊。(網上圖片)

北宋禁軍曾為一支強悍作戰隊。(網上圖片)

針對北宋,軍隊可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三部分,其中廂軍和鄉兵戰鬥力相對較弱。而作為軍中主力軍隊的禁軍,同樣分為三部分:「河北禁軍」、「西北禁軍」以及「中央禁軍」,可是,所倚重的「河北禁軍」及「中央禁軍」因承平日久,有餉無戰,北宋的「中央禁軍」早已腐化墮落。所以,直接改革「中央軍」的難度特別大,也不太現實。「王安石變法」於是將軍事改革的重點,以西北地區的軍隊整頓為主。

更多相片
北宋禁軍曾為一支強悍作戰隊。(網上圖片)

昨日(5月3日)本欄提及北宋的西北軍,在「王安石變法」之軍事改革打造之下,成為一支精銳之師,扭轉了北宋與西夏交戰的被動局面。王安石變法不只是以「求富」為目標的經濟改革,也有展開以「強軍」為目標的軍事改革。然而,任何時代的改革,目的只為「富國強兵」,而檢討軍事改革成敗的標準,最終要看是否在外作戰中佔據優勢,並取得成效。

王安石畫像。(網上圖片)

針對北宋,軍隊可分為禁軍、廂軍和鄉兵三部分,其中廂軍和鄉兵戰鬥力相對較弱。而作為軍中主力軍隊的禁軍,同樣分為三部分:「河北禁軍」、「西北禁軍」以及「中央禁軍」,可是,所倚重的「河北禁軍」及「中央禁軍」因承平日久,有餉無戰,北宋的「中央禁軍」早已腐化墮落。所以,直接改革「中央軍」的難度特別大,也不太現實。「王安石變法」於是將軍事改革的重點,以西北地區的軍隊整頓為主。

遼、北宋、西夏時期全地圖。(網上圖片)

就某種意義上,宋朝西北軍鎮,是王安石變法的「特區」,經過整頓後的西北軍隊,擁有獨立的指揮權與統兵權。而事實上,在西北地區當中的禁軍中,北宋西軍因為駐紮於民風彪悍的陝西,又長期對夏戰爭,因而長期保持強悍戰鬥力,當時也湧現不少北宋名將與強軍,著名的部隊有「府州折家軍」、「麟州楊家將」、「青澗城種家軍」等。由於西軍將領一般世代相承,與我們普遍所認知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普通宋軍比較,戰力必然高得多。將西夏打得貼貼服服的,就是這一批西軍。

宋軍蠟像。(網上圖片)

西軍上下能苦鬥,肯犧牲,天下聞名。他們除了正軍,據《宋史》載,其他還有「蕃兵」,也有民間組織如「河北河東強壯」、「河東陝西弓箭手」,以及「河北等路弓箭社」等,他們都與西夏及青唐羌糾纏百年,作戰經驗豐富;而陝西諸路的山地軍,一家數代都為西軍效力。另外,西軍在面對西夏戰事慢慢佔優的因素,也在於宋軍攻佔了西夏控制的產馬區,不需再過份倚賴購入戰馬,這對建立一支自主性強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網上圖片)

據載,在公元1098年,西夏梁太后挾小皇帝李乾順親自指揮,動員30萬大軍,由六路都統軍嵬名阿埋負責包圍了平夏城,西壽監軍司妹勒都逋則率領攔截部隊對付宋朝援軍,運用不同戰術,包括挖地道、造樓車等,日夜努力不懈地攻擊平夏城。

王安石畫像。(網上圖片)

王安石畫像。(網上圖片)

就某種意義上,宋朝西北軍鎮,是王安石變法的「特區」,經過整頓後的西北軍隊,擁有獨立的指揮權與統兵權。而事實上,在西北地區當中的禁軍中,北宋西軍因為駐紮於民風彪悍的陝西,又長期對夏戰爭,因而長期保持強悍戰鬥力,當時也湧現不少北宋名將與強軍,著名的部隊有「府州折家軍」、「麟州楊家將」、「青澗城種家軍」等。由於西軍將領一般世代相承,與我們普遍所認知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普通宋軍比較,戰力必然高得多。將西夏打得貼貼服服的,就是這一批西軍。

遼、北宋、西夏時期全地圖。(網上圖片)

遼、北宋、西夏時期全地圖。(網上圖片)

西軍上下能苦鬥,肯犧牲,天下聞名。他們除了正軍,據《宋史》載,其他還有「蕃兵」,也有民間組織如「河北河東強壯」、「河東陝西弓箭手」,以及「河北等路弓箭社」等,他們都與西夏及青唐羌糾纏百年,作戰經驗豐富;而陝西諸路的山地軍,一家數代都為西軍效力。另外,西軍在面對西夏戰事慢慢佔優的因素,也在於宋軍攻佔了西夏控制的產馬區,不需再過份倚賴購入戰馬,這對建立一支自主性強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宋軍蠟像。(網上圖片)

宋軍蠟像。(網上圖片)

據載,在公元1098年,西夏梁太后挾小皇帝李乾順親自指揮,動員30萬大軍,由六路都統軍嵬名阿埋負責包圍了平夏城,西壽監軍司妹勒都逋則率領攔截部隊對付宋朝援軍,運用不同戰術,包括挖地道、造樓車等,日夜努力不懈地攻擊平夏城。

西夏大軍包圍攻擊了13天,最終無功而返,而且在撤退中,還遭到宋軍的追殺、截殺,死傷無數。從此,宋軍開始控制橫山,西夏逐漸喪失了防禦北宋的最後屏障,由攻轉守。相反,宋軍由守轉攻。自此,北宋「西北軍」也成為了宋軍中最有戰鬥力的一支隊伍。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網上圖片)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網上圖片)

不少人都認為,如果沒有金滅北宋,北宋滅西夏是遲早的事,然而,歷史並沒有給北宋「西北軍」證明自己的機會;相反「西北軍」在北宋末年,在西夏軍與金軍的夾擊下潰散,散在汴梁、河北、河東、陝西,甚至在江南。到了後來,即使散出來騎兵,大都被岳飛和吳階等抗金軍吸收,成為抗擊金軍的中堅,但西軍已再沒有冠絕天下的名聲功績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