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與其「臨淵羡魚」 不如調整政策和付諸行動

史空穿梭

與其「臨淵羡魚」  不如調整政策和付諸行動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與其「臨淵羡魚」 不如調整政策和付諸行動

2022年05月12日 20:00 最後更新:20:28

這個成語典故有多個出處,其中之一來自《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

西漢前期,儒學並不被朝廷所重視。漢武帝為了統一思想,決定尊崇儒術,把道、名、法、墨、陰陽五行各家統一融於儒家中。為此,漢武帝採用策問(考試)的方法錄用人才。在對策中,董仲舒對儒學講得頭頭是道,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董仲舒畫像。(網上圖片)

董仲舒畫像。(網上圖片)

董仲舒說:「出台一項法例,就會有奸佞之徒鑽空子;頒布一條法令,也會有狡詐之徒拒不服從。其結果,頒布各項法例、命令倒成了壞事,如同往沸騰的水裡再加開水,抱起柴禾去救熊熊之火,法律和政令越來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他繼續分析道:「漢朝奪得天下以來,常想把天下治理好,而至今治理不好,究其原因,就在於應當重新改變政策而沒有改變。古人曾經說:『站在河邊欣羡美味的魚,不如回家編織漁網。』至今,漢朝掌權者希望把天下治理好的願望已經有70多年了,不如安靜下來,重新修改政策。重訂政策就可以治理好;治理好了,就可以逐漸消除災禍,迎來福祿。」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董仲舒在這段話中引用了「臨淵羨魚」這一句,其寓意就是,魚兒在水裡待得好好的,是不會自己跳到你的懷裡的,與其對著深潭的魚兒發呆或欣羨,幻想著如何把魚兒弄到手,還不如先退到一邊,踏踏實實地去織好一張漁網。有了捕魚的工具,才會有抓住魚的那一天。

在這裡,「退」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從虛幻的空想中解脫出來,不要做口頭革命家,而要做行動的巨人。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臨淵羡魚」原義是面對著深淵,希望得到魚。後比喻有慾望想得到某種東西,卻沒有實際行動,仍無濟於事。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