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醫防治手足口病 防惡化加快復元指引

生活事

中醫防治手足口病 防惡化加快復元指引
生活事

生活事

中醫防治手足口病 防惡化加快復元指引

2022年05月13日 07:00

宣布復課的學校陸續增加,日前又適值立夏,炎熱季候是傳染性疾病威脅兒童健康的時分,當中以5月至7月為高峰期的手足口病,最為常見。此症由多種腸病毒引致,例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而成人亦有機會患手足口病。於中醫學上,此症列入「溫病」治療範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三至七天潛伏期

手足口病常見於夏天及初秋時分,潛伏期約三至七天。本病主要通過患者的排泄物及呼吸道的飛沫或受污染物品如玩具等,以直接接觸傳染,而接觸患者穿破了的水疱亦可感染此病。 

在本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為5月至7月,病發初期會出現發燒、食欲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等情況,並於舌頭、牙齦及口腔的兩腮內側出現水疱或潰瘍,影響吞嚥;在手掌、腳掌、臀部或生殖器上亦可能出現帶有小水疱的紅疹,並不痕癢。部分手足口病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或者只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病徵。

病情變化迅速

手足口病屬於中醫「溫病」範疇,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首犯肺衞,並上熏口咽,外透肌膚,發為疱疹或潰瘍,出現發熱、喉嚨痛、便秘等症狀。由於兒童是稚陰稚陽之體,感染病毒後,病情變化迅速,所以治療上宜早發現、早診斷、及時隔離和及時治療為主,以防變證。在本病初期,中醫治療以疏風清熱透邪為主,並配清熱解毒利咽之品,以退熱、緩解口腔潰瘍、減輕疼痛為主。當發熱一至二天後邪熱極盛,手足口發疹,或見潰瘍,伴有疼痛拒食、煩躁不安、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等,治宜清熱解毒、燥濕涼營透疹,常用金銀花、連翹、牛蒡子、藿香等藥材,但仍要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苦寒傷脾胃,以及需要根據患者體質處方用藥。

後期輔助湯品

當病及後期,高熱已退,皮疹、口腔潰瘍亦退,但仍有疲乏、食欲不振、口乾等表現,在中醫學角度上,這屬於肺陰不足、津液虛損,適宜以益氣養陰的中藥食療,幫助復元,可以北沙參10克、白扁豆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陳皮5克,加適量瘦肉來煲湯飲用。

勿忽略基本守則

由於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病,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最為重要:

1.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後;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接觸水疱後;如廁後等。

2. 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3.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鼻口。

4. 小朋友的玩具或用具應該經常清潔及消毒。

5. 由於手足口病的傳染性頗高,病童應留在家中,直至退熱,口、手腳的潰瘍及水疱結痂,完全康復後才回校上課。

台醫生分享「6大排空膀胱秘訣」,提醒尿液殘留或引起腎衰竭。

台灣泌尿科醫生普及「排空膀胱」知識

尿液殘留竟會引起腎衰竭?台灣知名泌尿科醫生高銘鴻近期在FB專頁發文普及關於「排空膀胱」的知識。他指出,在正常情況下,成人每次排尿量應在300至600毫升,大約是一個中型水瓶的容量。50歲以下的人排尿後膀胱內可能殘留約60毫升尿液,而年紀更大時,這一數字可能增至100毫升。

示意圖

示意圖

尿液殘留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

高銘鴻進一步指出,「排空膀胱」對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人們感到需要排尿時,相關神經會向大腦發信號。如果尿液殘留在膀胱內未能完全排出,可能會造成尿液從膀胱逆流至腎臟,進而引發泌尿道感染或膀胱輸尿管逆流等問題,並在某些情況下導致腎功能衰竭。此外,尿液殘留可能會使膀胱過度拉伸或膀胱肌肉受損。

示意圖

示意圖

醫生分享6大「排空膀胱」技巧

民眾應如何確保避免這些健康問題呢?高銘鴻分享了六大排空膀胱的技巧:

1. 不要憋尿

當感覺尿急時應盡快尋找廁所排尿,避免憋尿。

2. 上廁所不逗留

快速完成排尿,盡量避免在廁所逗留太久,長時間坐著會導致膀胱不完全排空。

3. 攝取足夠水分

適量飲水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促進健康排尿。

4. 完全坐下解尿

民眾應避免懸空解尿,確保骨盆底肌肉得到放鬆。

5. 做骨盆底肌肉運動

日常可做諸如凱格爾運動,有助於提高膀胱控制能力,改善尿失禁。

6. 避免膀胱刺激物

盡量不飲用或少量飲用咖啡、茶、碳酸飲料、酒精等,以及避免柑橘類水果和某些香料,這些食物飲料可能會刺激膀胱。

示意圖

示意圖

醫生呼籲保持良好排尿習慣

最後,高銘鴻提醒大家,良好的排尿習慣和生活方式對預防泌尿系統問題至關重要,能有效提升膀胱健康並預防尿失禁等不適症狀的發生。他呼籲大家應重視這些生活習慣,並定期關注自己的膀胱健康,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示意圖

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