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反駁外媒質疑中國「動態清零」政策 中國駐法大使:盼望中國失敗、崩潰的人注定會失望

博客文章

反駁外媒質疑中國「動態清零」政策 中國駐法大使:盼望中國失敗、崩潰的人注定會失望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反駁外媒質疑中國「動態清零」政策 中國駐法大使:盼望中國失敗、崩潰的人注定會失望

2022年05月10日 17:32 最後更新:17:42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網站5月9日消息,近期法媒密集關注中國「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其中不乏質疑、批評之聲,甚至對中方防控措施冷嘲熱諷,形成法國主流媒體的「主流聲音」。也有部分法國專家就此提出不同意見,但難以抵達公眾之聽;旅法華僑華人面對不同信息,也看法莫衷一是,疑慮頗多。《歐洲時報》特就此採訪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請盧大使解讀新疫情形勢下的中國官方抗疫立場與方略。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

盧沙野大使在訪問中反駁一些法媒和學者鼓動中國放棄「動態清零」,稱他們關心的不是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而是想看中國的笑話,盼望中國的「切爾諾貝爾時刻」早日到來。

盧沙野表示,事實和數據表明,堅持「動態清零」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選擇。「中國人口是法國的20倍,如果按法國的比例出現確診和死亡病例,一定會釀成不可想像的災難。」

他稱中國有信心、有能力築牢疫情防控屏障,鞏固住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那些盼望中國失敗、崩潰的人注定會失望。

採訪全文發表如下:

一、《歐洲時報》: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中國政府採取的防控方針是由它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中國政府認為它的防控政策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防控措施是科學有效的,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您對此有何解讀?

盧大使:事實和數據表明,堅持「動態清零」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選擇。我們注意到,一些法國專業人士對此表示理解。巴斯德研究所流行病學專家阿爾諾·豐塔內(Arnaud Fontanet)接受法媒採訪時表示:「中國人均重症病床數量比法國少2倍……如果病毒蔓延,醫療系統可能很快面臨飽和。必須最大限度降低人員流動,限制病毒傳播風險。」

中國人口是法國的20倍,如果按法國的比例發生確診和死亡病例,一定會釀成不可想像的災難。即便對這一點心知肚明,一些法媒和學者仍在鼓動中國放棄「動態清零」。假如中國政府聽從他們的建議,當中國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數量激增時,同一批人恐怕就會轉而指責中國政府不負責任、草菅人命。因為在這些人眼中,無論中國政府怎麼做都是錯的。他們關心的不是中國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是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是中國人民的福祉和自由,而是想看中國的笑話,等著盼望中國的「切爾諾貝利時刻」早日到來。

中國有信心、有能力築牢疫情防控屏障,鞏固住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那些成天盼望中國失敗、崩潰的人注定會失望。

盧大使指堅持「動態清零」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選擇。

盧大使指堅持「動態清零」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選擇。

二、《歐洲時報》:一些法媒聲稱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的原因是中國沒有著力開展疫苗接種運動,疫苗覆蓋率低、防護效果差。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盧大使:傳播此類論調的人,有的是不了解情況,也有人是故意散布假消息。我注意到,有法媒稱「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中僅60%接種疫苗」。這個數據似是而非。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公布的統計,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覆蓋人數到4月底已達到2億2708萬人,完成全程接種2億1515萬人,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老年人口的86.01%和81.49%,此外,中國全程接種疫苗人數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8%,而法國的比例是80%左右。中國民眾接種加強針也已完成7億5672.3萬人,比例約為53%,與法國55%的水平差不多。所謂中國疫苗接種率低、落入「清零」陷阱的說法與事實不符。作為主流媒體,確保提供信息的真實性是基本職業道德,不應該捕風捉影、張口就來。

有關中國疫苗防護效果差的謬論,更是不值一駁的陳詞濫調。接種1或2劑滅活疫苗的防護率確實低於信使RNA疫苗。但接種加強針後,兩種疫苗防護效果幾乎持平。香港大學今年3月發布的研究結果證實,滅活疫苗對預防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重症病例有效率與信使RNA疫苗均達到97%。眾所周知,任何疫苗的防護效果都不可能達到100%。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國務卿等一眾高官先後感染病毒,一些歐洲國家政要、王室成員也未能幸免。相信他們都全程接種了信使RNA疫苗,甚至可能接種了加強針,但依然抵擋不住病毒來襲。事實證明,不能盲目迷信信使RNA疫苗的防護效果,接種後依然要堅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等基本防護措施。

還有媒體稱中國沒有信使RNA疫苗。其實早在去年5月,中國沃森生物公司研發的信使RNA疫苗就在墨西哥開展了三期臨床試驗。只不過因為輝瑞、莫德納疫苗已經佔領市場,商業前景不看好,最終未能投放市場。這與賽諾菲公司研發疫苗進度不如輝瑞和莫德納而最終放棄的情況類似。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積極推進疫苗研發,滅活疫苗、信使RNA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和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等5條技術路線齊頭並進,並成功實現臨床試驗全覆蓋,穩居全球先進行列。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已有三款專門針對奧密克戎變種的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三、《歐洲時報》:一些法媒一邊批評中國「動態清零」政策,一邊讚揚台灣地區防疫效果,並將台稱為「民主國家」。您對此有何評論?

盧大使:只要對近期台灣地區疫情形勢稍加關注,就知道台防疫表現並不好。4月28日以來,台灣地區確診病例連續多日新增破萬,其中5月3日單日新增超2.3萬人,醫療系統開始不堪重負。面對愈演愈烈的疫情,台灣當局選擇全面「躺平」。據台灣衛生主管部門預測,疫情將在5月中下旬達到高峰,預估日增超過20萬,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台灣2300萬人口中預計最終感染人數會達到350萬至500萬。得益於「動態清零」措施,擁有2500萬人口的上海單日新增病例連續多日明顯下降,目前每天只有幾百例,疫情傳播「拐點」已經出現。兩相對比,台灣和上海到底哪個防疫效果更好,自有公論。

台灣疫情愈演愈烈。

台灣疫情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個別法媒在報道疫情時「夾帶私貨」,將台灣與日本、新西蘭等並列稱為「國家」。相信這樣說的人中有一部分是無心之舉,但也有一些人是故意為之。目的是企圖通過不斷重復這樣的「口誤」,來逐步篡改國際輿論有關台灣的敘事,讓本國民眾潛移默化地接受台灣是一個「國家」的錯誤觀念,將來一旦中國政府被迫採取行動制止「台獨」、統一祖國時,他們好裹挾民眾譴責中國「侵略」。台灣不是國家,而是中國的一個省。這是聯合國2758號決議確認的歷史和法理事實,也是包括法國在內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堅持的立場。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常識,主流報紙的記者和撰稿人作為知識分子不會不知道。個別人揣著明白裝糊塗,在文字表述上搬弄是非,就是為了慫恿民進黨當局在謀求「台獨」的道路上鋌而走險、觸碰紅線。這種做法十分危險。因為「台獨」就意味戰爭。如果未來台海真的生戰生亂,所有明裡暗裡聒噪「台獨」言論之人都要為此負責。我們奉勸法國朋友在表述台灣問題時採取更為嚴謹的態度。試想如果中國媒體在報道中將科西嘉與其他國家並列,稱為「國家」,法國人肯定會不高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當法國人將台灣稱作「國家」時,是不是應該考慮中國人的感受呢?中國贊賞並相信法國政府會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同時希望它教育本國公民尊重和遵守一個中國原則。

四、《歐洲時報》:法媒近期非常關注中國「動態清零」可能會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拖累世界經濟復蘇。您對此有何回應?

盧大使:世界經濟重現低迷不是中國造成的。西方國家普遍的通貨膨脹去年底就出現了,而當前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全方位、無底線的制裁更加劇了這一局面。在過去兩年疫情期間,正是中國堅持「動態清零」政策,保證了國內生產生活秩序正常,為世界經濟的復蘇提供了強大支撐。中國去年經濟增長8.1%,進出口貿易增長21.4%,就是明證。而近期中國一些地方疫情反彈,導致臨時關閉工廠、局部停運碼頭,恰恰是因為個別地方「動態清零」政策執行得不好,麻痹大意了。而中國政府當前采取嚴格防控措施,也是為了盡快恢復國內生產生活秩序,為緩解世界經濟危機提供助力。要論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美國是最應受指責的。去年下半年,美國疫情高位運行,一度每天確診病例上百萬,導致碼頭工人、卡車司機大批出現病假潮、離職潮,港口滯壓貨輪成百上千,直接釀成全球供應鏈紊亂的嚴重後果。如果那些批評中國的人真的關心全球供應鏈,怎麼聽不到他們對美國有任何抱怨和批評?再者,當華為公司被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切斷芯片供應時,當上千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和實體被美國列入黑名單斷供時,法媒為何不譴責這種公然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行為?華為公司的5G設備已由法國官方權威機構檢測證明是安全產品,為什麼不能同其他歐洲公司享有同樣市場待遇?在這個問題上,任何人都不應采取「雙重標准」,更不應不問是非,不講道理,盲目跟從美國腳步。

五、《歐洲時報》:近日,一家法媒在社論中將中國部分城市採取的封控措施稱作「中國古拉格」。在您看來,發表此類言論用意何在?

盧大使:顯然這家媒體是在借防疫問題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攻擊。為了抑制病毒傳播,各國都相應採取了封控措施。如法國曾先後實施過三輪封控措施,尤其是2020年3月至5月的第一輪封控十分嚴格。如果將中國的封控措施稱作「古拉格」,法國的封控又該被稱作什麼呢?在法國主流媒體和公共輿論空間,有些人一提到中國就表露出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甚至仇恨。事實上,中、法分處亞歐大陸兩端,既沒有地緣政治矛盾,也互不構成安全威脅。「井水不犯河水」,本應相安無事。那些成天想著詆毀、教訓中國的人應該捫心自問:他們這麼做有什麼必要?他們到底是站在法國立場,還是美國立場上說話?當你無端指責中國時,不要忘了,一根手指指向中國的同時,還有三根手指指向自己。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俄羅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德總理二度訪華 隨行企業陣容豪華 德媒:「沒中國不行」

2024年04月15日 19:45 最後更新:19:53

由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陪同,西門子、寶馬、平治等重量級企業還組成隨行「商業天團」,朔爾茨今次率高規格團體訪華,意欲何為?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渝中區參訪。新華社圖片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渝中區參訪。新華社圖片

德國總理朔爾茨於4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他自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江北嘴瞭解中德合作「水監測」科研項目。新華社圖片

4月1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重慶市江北嘴瞭解中德合作「水監測」科研項目。新華社圖片

據德國《圖片報》4月13日報道,作為總理,朔爾茨從來沒有訪問過一個國家這麽長時間,他此行關乎德國的未來、經濟、就業和增長。陪同出訪的是德國最重要的企業老闆們,政府專機乘客名單堪稱「德國企業名人錄」,這表明企業管理層和政府都認為「沒有中國就行不通」。對於德國日益疲軟的出口經濟來說,中國龐大的銷售市場是必不可少的。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告訴內地媒體「第一財經」,從訪華陣容來看,此次規模非同尋常,一位政府總理加上三位部長,這樣的情况往往多出現在雙方政府磋商的情况下,所以這次德國政府來訪的規格是非常之高的。隨行的三位部長既體現了朔爾茨對聯合執政夥伴的兼顧,比如其中兩位是綠黨,一位是自民黨,此外三人所涉及的交通、農業、環境領域,也體現了中德之間還有更多潜力、進一步合作的方向可以挖掘。

伍慧萍特別强調,隨行的這三位部長此前對華言行也非常友好。據央視新聞報道,德國聯邦交通部長維辛去年就明確表示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懲罰性關稅,並警告說,德國經濟將因此受到損害。

在外界關於中國經濟前景的各種聲音中,四川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講席教授龐中英認為,朔爾茨此行表明「德國和歐盟都想瞭解中國經濟的真實狀况」。

龐中英表示,朔爾茨的訪問可能有助於德國企業進一步發展在華業務,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國西南部曾經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但現在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中心。」

在重慶,朔爾茨首先來到有著德資背景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參觀了該企業研發生産的氫動力産品及氫燃料電池解决方案。

4月14日,朔爾茨參訪位於重慶九龍坡區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新華社圖片

4月14日,朔爾茨參訪位於重慶九龍坡區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新華社圖片

報道指出,近年來,重慶和鄰近的四川省一直在大力開發這一領域。據重慶本地的上游新聞報道,在重慶的很多發展、建設中,都有德國企業的身影。截至2024年2月,德國累計在渝設立84家外資企業,主要涉及製造業、建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等。

高級商務代表團隨行,是德國總理在進行重大外訪時的「標配」。2022年11月朔爾茨訪華時就帶領了由12家企業組成的豪華商業代表團,均為中德雙邊經貿合作中極具潜力的行業和重點領域。

伍慧萍表示,德國企業界的報名非常踴躍,有些當初提交了隨訪申請的企業最終未收到隨行通知。從此次隨訪的企業來看,在當前中德經貿關係中,大企業還是主要的推動力量,畢竟它們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熟知政策環境,希望挖掘進一步的合作潜力和動力。而企業界的隨訪也利於維持中德經貿關係的穩定性,體現德國方面希望進一步尋求與中國市場的深度合作。

以大眾、平治、寶馬、巴斯夫、西門子等為代表的大型德國企業近年來紛紛爭相繼續增加在華投資。對於總部位於德國的材料製造商科思創而言,中國已成為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德國經濟研究所(IW)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創紀錄的119億歐元,比上年增長4.3%。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另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2531億歐元。自2016年起,中國已經連續8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莫裏茨•舒拉裏克(Moritz Schularick)指出,「與中國的貿易給我們帶來了繁榮,而且在短期內幾乎是不可替代的。」

伍慧萍表示,對於德國來說,未來外部環境面臨很多重大變數,比如俄烏衝突下一步走向、美國大選等。因此,穩定中德關係尤為重要,德國需要與在各個領域,包括全球治理領域,與保持極大影響力的中國維持定期交流和友好關係。

一些媒體在報道中提到德國政府鼓吹對華「去風險」,跟風炒作中企「産能過剩」以及德國企業在華面臨「不公平競爭」等問題,但不約而同指出,朔爾茨希望通過這次訪問來加强經濟關係。

朔爾茨。AP資料圖片

朔爾茨。AP資料圖片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稱,朔爾茨需要中國。距離下一次全國大選僅剩一年多的時間,這個歐洲經濟引擎國家的領導人已經沒有時間創造奇迹,來扭轉其政府在德國民眾中的灾難性地位。

美媒稱朔爾茨此次訪華「將是他自2021年底上任以來時間最長、最重要的出訪」。在創紀錄的低支持率和政治聯盟矛盾重重的困擾下,這次訪問不僅讓朔爾茨有機會證明他擁有全球地位,而且可以向選民表明他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德國公司。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