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封關三年,香港丟失了什麼?

博客文章

封關三年,香港丟失了什麼?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封關三年,香港丟失了什麼?

2022年05月16日 13:41 最後更新:14:09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不知從何時開始,“講了當做了”的執政歪風日益盛行,尤其本屆政府,每年施政報告拋出一幅幅宏偉規劃,但如何執行、具體操作,均不見來者,香港經濟空轉了五年。

近日,因要回內地處理業務,與幾位朋友在深圳口岸偶遇,我是幸運的一次檢測順利過關,其他幾位因鼻咽檢測不到位,沒有新冠陽性卻連續三天都過不了口岸,大家對特區政府三年未能實現通關,無論對企業還是香港經濟的重創,有切膚之痛。

我們真切期望,新一任特首李家超的三大施政理念之一,“提升香港競爭力”可以做到言必出,行必果,尤其是當政者,如何提升除了有無比的意志,還要抓住關鍵要害。

封關三年,香港丟失了什麼?就是“香港的競爭力”!

在依規隔離14天中,看了一些報表資料,不勝感慨,香港的黃金日子正在默默地漸行漸遠。在此僅舉一個例子。

香港是聞名遐邇的“購物天堂”,尤其以奢侈品為主要銷售地,無論是國外遊客還是內地代購,都喜歡到香港採購,一是低稅制價格合理,二是品質有保證,不會以假當真,三是到香港旅遊購物,兩全其美。

但這些年受政治激進分子的衝擊,加上三年疫情與內地的封關措施,使香港這個“購物天堂”空有其名,零售業凋零。

大量奢侈品的主場早已轉移到上海。

麥肯錫在針對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研究報告,開篇寫到:“得中國者得奢侈品天下。”

2018年,中國人在境內外的奢侈品消費額達到7700億元人民幣,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三分之一,預計到2025年奢侈品消費總額有望增至1.2萬億元人民幣,占總額比例65%。

最值得香港政府重視的是,這種快速變化,上海已成為中國奢侈品市場的中心,沒有之一。

據2021年8月底,“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調取了全國337個城市中近5000個商圈數據,並統計了70多個奢侈品牌全國門店的落點,對商圈的高端品牌進駐情況進行了盤點,最終選出了全國76個最受奢侈品牌歡迎的商圈。

其中,上海(8個)和北京(6個)的奢侈品商圈數量分別位居前兩位。

上海奢侈品商圈版圖已經呈現出“多點分佈格局”,而這是高端商場逐漸從城市中心向外圈擴張的結果。

上海的奢侈品商圈內還集中了大量的外資高端與設計師品牌,許多頂尖品牌甚至在其中佈局了多家門店。

與此同時,上海也是外資品牌入華開設首店的首選城市,全球最高級別的旗艦店陸續開在了上海。

除了過去較集中於服飾鞋包、香水化妝品、珠寶以及葡萄酒等品牌外,其他腕表及豪車也在上海登場。

據數據顯示,2022年1月,瑞士腕表出口內地占全球出口額的13%,居全球第二,略低於美國市場的14.8%。

全球超豪華轎車第一品牌勞斯萊斯,在2021年取得了品牌創立117年以來的最佳年度業績表現,其中,大中華區和北美市場銷量均占全球銷量的30%,並列第一。

作為豪車界的中堅品牌保時捷,2021年在全球市場累計銷售同比增長11%,其中中國市場占比全球的31.7%。

上海對這些奢侈品銷售,均有顯著的貢獻度。

難怪,香港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近年撰寫的業績報告,他總是以其上海恒隆中心的業績屢創新高而驕傲,同時也愈加看好內地市場。

以上我僅是以零售業為例比較今天的香港,希望特區政府警醒,從上海超越了香港“購物天堂”之譽,要舉一反三,對未來的發展儘快拿出規劃和對策。

李家超以高票當選為下任特首,上臺後如何打破死局?

我認為儘快打破深港兩地因疫情三年不通關的障礙,把這項工作當作“卡脖子”工程,下大決心作出處理。

一要放棄香港是“兩制”的心態,主動將防疫措施對標內地準則。

同樣是感染過萬的上海,雖然在封控過程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他們及時調整策略,克服各種困難,預計五月底將實現全社會面“動態清零”。

上海用兩個多月達至目標,而香港卻折騰了四個月,每天仍有200多例感染,與內地其他城市相比依然居高。

政府應該明白,感染多少不是數字概念,而是通關準則,必須抓住當前疫情向好的局面,下決心採取“清零”措施,實現早日通關。

二是設計兩地特殊通道,為無法線上辦公的企業提供服務。

現在許多企業或負責人主要在網上辦公,但有些必須線上下參與的市場活動,放棄了就可能導致企業倒閉,對他們給予政策比發放補助金更重要。

在過去兩年疫情期間,香港馬會依然可以將賽馬往返於廣州從化之間,使每週賭馬繼續舉辦,且沒有發生一例人群感染,就是因兩地政府高度信任,設計了專門的措施。

有了先例,就有慣例。政府可在這一基礎上總結經驗,為企業形成一套“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制度。

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努力,在未來一個月實現“動態清零”。

李家超在政綱中有一大亮點,對政府部門要制定績效管理(KPI),這一做法最好先以“通關”作試點。

三年的封關時間太長,碼頭不見貨櫃船,鐵路不見直通車,商鋪門前不再熱鬧。此情此景,讓我們市民感慨唏噓。

我呼籲行政長官、政府官員、公職人員以及愛國建制政團,應全面動員起來,推動社會形成最大共識,實現“動態清零”,是為了人民的健康,為了香港的發展,不能苟且。

市民開出了第一道施政題,看新一屆政府如何回應。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普京高票連任總統,對俄國的變與不變

2024年03月25日 13:29 最後更新:13:36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俄烏戰場持續的衝突進入第三年,在此背景下,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以創紀錄的87.19%的得票率成功連任,克宮強調這是俄羅斯國民團結的體現。

然而,僅不到一週後,恐怖主義的硝煙旋即彌漫到了莫斯科郊外的音樂廳,殘酷地帶走了一百餘位普通市民的性命。

這一事件,使普京高票連任只有短暫的輝煌,戰爭的陰影瞬間籠罩在莫斯科以及整個俄羅斯上空,使得本就波詭雲譎的俄烏戰爭局勢更加複雜。

美國帶領的西方陣營在俄烏衝突後,對俄實行了空前嚴厲的密集制裁,俄羅斯經歷了2022年3月到5月的經濟混亂之後,迅速採取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在當年6月就實現了經濟環比穩定,並在隨後的7月實現了環比增長。

這些措施包括在金融領域防止銀行擠兌,穩定物價,穩定銀行金融系統;在貿易領域快速推動「平行進口」合法化的進程,放寬進口限制和鼓勵進口,擴大對中國、印度等國的能源合作,成功保持了能源行業穩定。

在此基礎上,俄國內經濟結構從依賴「賣油」轉向自主生產,從經濟結構上走出了對能源和對西方資金、市場的依賴。

俄羅斯經濟不但未如西方國家所願走向崩潰,相反2023年俄羅斯實現了3.6%的經濟增長,增速超過了七國集團(G7)中的所有國家。

從俄政府2024年2月公佈的經濟數據看,新增GDP的27%用於投資,4.3%用於出口,68.7%用於最終消費。

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第一次不是靠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增長,而是靠投資增長實現。

這也體現出俄羅斯作為一個擁有豐富資源和廣袤國土的國家,有充足的資源和政策工具穩定自己的經濟,推進經濟主權建設和實現進口替代工業化目標。

有一點很值得注意,或許就是普京在不變中的變化。

普京一直保持領土安全的高度警惕,連任後則進一步強調了國家主權意識。

普京提出,俄羅斯主權分為多個部分:政治、軍事、經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在他認為,如果沒有技術主權,僅靠熱情來實現發展是極其困難的,“從國外購買一切”的失敗邏輯是不可接受的。

他從蘇聯解體後,導致俄國經濟一直不振,從中悟出的最大道理,就是靠賣能源保護不了一個國家的主權。

正是普京認識到這一點,在他推動下俄國將致力於發展國產飛機、國產船舶、國產機械、國產晶片、國產的先進武器、藥品和其他一切,甚至國產的文化和體育。

正是在這種主權意識觀下,該國在戰爭激烈進行中,反而推動了經濟、科技、金融等多方面,發生了空前的結構變化,不但迅速適應戰場的需要,也鞏固了俄國的產業基礎。

在國內經濟迅速改善的基礎上,俄羅斯民眾普遍追求局勢的穩定,而普京的連任能夠為俄國現有經濟和外交戰略提供了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保證,也是他獲得高支持率的背後邏輯。

普京總統在當選後的當天淩晨接受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俄中關係經過多年發展非常穩定,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他積極評價了中國發展成就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在臺灣海峽等中方根本關切的議題上積極表態。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據傳媒報道,普京將會選擇北京作為他新任期出訪的第一站,同樣習近平主席也是當選國家主席後,以出訪俄羅斯作為第一站。

可見在兩國元首外交推動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已經形成了兩國友好的習慣,也為下一階段中俄關係的持續穩固發展釋放正面信號。

中俄關係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基礎上,「不對世界上任何國家構成威脅,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擾和挑撥,更不受第三方左右」,體現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新的時代內涵。

有些人、有些勢力一談到中俄關係,則從另一角度解讀這一方針,經常以“不針對第三方”來阻止中俄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繼續開展戰略協作,阻止我們聯手採取行動反對美國對中俄的“雙遏制”戰略。

他們甚至公然要求對中俄關係進行“切割”、拉開距離。

這些人的用心,無疑是在配合美國分裂中俄合作的圖謀。

中俄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同時陸路邊境線長,合作區位優勢明顯。

兩國社會各界也要共同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共同推動中俄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世界的發展繁榮創造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