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中文大學向「輪椅劍后」余翠怡等5人頒授榮譽院士

社會事

香港中文大學向「輪椅劍后」余翠怡等5人頒授榮譽院士
社會事

社會事

香港中文大學向「輪椅劍后」余翠怡等5人頒授榮譽院士

2022年05月16日 21:57 最後更新:22:25

香港中文大學今日(16日)在校園舉行第20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頒授榮譽院士銜予5位傑出人士,以表彰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卓越成就及對大學和社會的重要貢獻。

其中鄭傳漢教授是享譽國際的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其建構的大腦神經網絡模型,以合成數據訓練,能從大型的真實資料庫擷取信息,建構準確的頁岩各向異性模型,以精準解讀震波勘探的結果,是探測蓄水層、石油和天然氣蘊藏以至開鑿高鐵隧道不可或缺的技術。鄭傳漢1969年在港完成中學後赴美升學,先後取得康奈爾大學工程物理學學士及麻省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理學博士,並留校麻省擔任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首席科學家,帶領一支研究團隊,直至1996年。

更多相片
鄭傳漢。中大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今日(16日)在校園舉行第20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頒授榮譽院士銜予5位傑出人士,以表彰他們在專業領域的卓越成就及對大學和社會的重要貢獻。

林偉雄。中大圖片

鄭教授及後轉戰商界,20年間於多家機構出任不同要職,其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拾教研,之後加入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出任客座教授。鄭傳漢至今發表100篇論文、2本合著書籍及擁有29項專利發明,2013年及2021年更獲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先後授予教授終生會籍及榮譽會員,以表彰他在推動地球物理學、嘉惠後學的卓越貢獻。

李國星。中大圖片

林先生現任香港貿易發展局鐘錶諮詢委員會主席、教育局鐘錶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副主席,積極為鐘錶業發展出謀獻策,又提倡業內專業培訓。林偉雄對鐘錶業建樹良多,卓越貢獻獲香港工業專業評審局先後頒授工商院士銜及榮譽院士銜予以表揚。

黃乃正。中大圖片

李國星擁有超過四十年的投資銀行經驗,曾出任英國洛希爾投資銀行在中港區的董事總經理,英國華寶投資銀行(現瑞士銀行UBS)亞太區副主席,並歷任本港多家上市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其父李福和博士關注中大的發展,曾出任崇基學院校董會成員及主席,以及大學校董;李國星於1991年加入崇基學院校董會,其後亦出任崇基學院校董會主席及大學校董會成員;父子兩人對中大之茁壯成長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余翠怡。中大圖片

黃於2018年擔任榮休化學講座教授及化學系研究教授,目前為中大(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及兼任內地多所高校客座或顧問教授等職務。他的研究興趣為合成方法學、非天然分子的合成及天然產物全合成,成果包括以試驗驗證了「休克爾規則」和擴展了鐵催化的碳-碳鍵偶聯反應的範疇。黃教授的發現為他帶來許多榮譽,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香港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等。

中大向「輪椅劍后」余翠怡等5人頒授榮譽院士。

香港輪椅劍擊運動員余翠怡是中大崇基學院校友。她11歲患上骨癌,其後切除左小腿裝上義肢。她16歲時加入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初時練習游泳,後來成為輪椅劍擊運動員,2001年便開始代表香港參加世界賽事。2004年,仍然是中學生的她,於雅典殘奧會一舉奪得女子個人花劍、個人重劍、團體花劍、重劍四面金牌。她共參加了四屆殘奧會,贏得七金三銀一銅的獎牌,成為個人在殘奧會積累金牌數目最多的香港運動員,贏得「劍后」之稱。

鄭傳漢。中大圖片

鄭傳漢。中大圖片

鄭教授及後轉戰商界,20年間於多家機構出任不同要職,其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拾教研,之後加入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出任客座教授。鄭傳漢至今發表100篇論文、2本合著書籍及擁有29項專利發明,2013年及2021年更獲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先後授予教授終生會籍及榮譽會員,以表彰他在推動地球物理學、嘉惠後學的卓越貢獻。

林偉雄為中港鐘錶生產商「時計工場」創辦人,曾任香港錶廠商會會長、首席名譽會長及中國鐘錶行業聯合會輪值主席。林先生1987年畢業於中大聯合書院市場學系,隨即投身鐘錶業,90年代與合夥人創立「時計工場」,並帶領公司穩步發展,現擁有近300名員工,客戶遍及世界各地。

林偉雄。中大圖片

林偉雄。中大圖片

林先生現任香港貿易發展局鐘錶諮詢委員會主席、教育局鐘錶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副主席,積極為鐘錶業發展出謀獻策,又提倡業內專業培訓。林偉雄對鐘錶業建樹良多,卓越貢獻獲香港工業專業評審局先後頒授工商院士銜及榮譽院士銜予以表揚。

林偉雄事業有成之時,回饋母校,多次捐助聯合書院學長計畫及獎學金,包括成立「林偉雄校友學業優異獎」及資助設立「林偉雄書院服務獎」惠及學子,又積極參與大學事務,推動校友捐款,曾任中大校董會成員、中大校友評議會主席及聯合書院校董,現為中大(深圳)理事會成員。

李國星是東亞銀行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星安家族辦公室有限公司(前稱星安控股有限公司)創辦人兼主席,以及偉業金融集團有限公司顧問委員會之主席。

李國星。中大圖片

李國星。中大圖片

李國星擁有超過四十年的投資銀行經驗,曾出任英國洛希爾投資銀行在中港區的董事總經理,英國華寶投資銀行(現瑞士銀行UBS)亞太區副主席,並歷任本港多家上市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其父李福和博士關注中大的發展,曾出任崇基學院校董會成員及主席,以及大學校董;李國星於1991年加入崇基學院校董會,其後亦出任崇基學院校董會主席及大學校董會成員;父子兩人對中大之茁壯成長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021年,李國星聯同家族成員慷慨捐資,於崇基校園成立「李福和朱美琳劇院」,為中大之藝術教育提供多元發展,鼓勵藝術欣賞,提升品德涵養,展現人文關懷。

黃乃正教授是中大校友,先後負笈倫敦大學學院及哈佛大學,於1983年返回母校化學系任職,期間歷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和講座教授。同時,在行政職務上亦曾任化學系系主任、新亞書院院長、副校長和理學院院長。

黃乃正。中大圖片

黃乃正。中大圖片

黃於2018年擔任榮休化學講座教授及化學系研究教授,目前為中大(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及兼任內地多所高校客座或顧問教授等職務。他的研究興趣為合成方法學、非天然分子的合成及天然產物全合成,成果包括以試驗驗證了「休克爾規則」和擴展了鐵催化的碳-碳鍵偶聯反應的範疇。黃教授的發現為他帶來許多榮譽,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香港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世界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等。

他在中大服務期間,兩度擔任新亞書院院長,是書院歷史的第一人,總任期達15年之久,僅次於創院院長錢穆先生,對書院貢獻至巨。

余翠怡。中大圖片

余翠怡。中大圖片

香港輪椅劍擊運動員余翠怡是中大崇基學院校友。她11歲患上骨癌,其後切除左小腿裝上義肢。她16歲時加入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初時練習游泳,後來成為輪椅劍擊運動員,2001年便開始代表香港參加世界賽事。2004年,仍然是中學生的她,於雅典殘奧會一舉奪得女子個人花劍、個人重劍、團體花劍、重劍四面金牌。她共參加了四屆殘奧會,贏得七金三銀一銅的獎牌,成為個人在殘奧會積累金牌數目最多的香港運動員,贏得「劍后」之稱。

余翠怡在雅典殘奧會後,獲運動員獎學金入讀中大,期間一邊讀書,一邊受訓,兼顧學業和運動,於2010年獲體育學碩士學位。除了贏取運動獎牌,余翠怡亦獲選香港傑出運動員、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榮獲特區政府榮譽勳章、銅紫荊星章、當選國際輪椅劍擊運動會委員會主席、亞洲殘疾人奧委會最佳女運動員等,為運動員和年輕人樹立好榜樣。 

中大向「輪椅劍后」余翠怡等5人頒授榮譽院士。

中大向「輪椅劍后」余翠怡等5人頒授榮譽院士。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首年內減重 血糖有較大機會回復正常

2024年02月08日 13:37 最後更新:14:55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

2型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患者需要終身用藥控制血糖。然而,近年有臨床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或可透過持續減重達到「糖尿病緩解」,即是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醫學期刊PLOS Medicine發表。

中大醫學院內分泌及糖尿科研究團隊分析了香港醫院管理局電子病歷系統中37,000個2型糖尿病新症的數據。研究發現,相對於病發後體重有所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患者能在發病首年內成功減重最少10%,他們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機會率是前者的三倍,成功減重5%至10%的患者之糖尿病緩解機會率亦是增重患者的兩倍。此外,與仍要服藥的患者相比,達到糖尿病緩解的患者整體死亡風險減少30%。研究結果為糖尿病患者發病後盡早進行體重管理的重要性提供了實證支持。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左起)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

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的首年內減重,有較大機會血糖回復至正常水平,無需再接受藥物治療,達至「糖尿病緩解」,但現實世界中整體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仍然較低。(左起)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

研究首席研究員、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陸安欣表示,雖然研究證明糖尿病緩解是一件可以實現的事,但整體糖尿病緩解的發生率仍然相當低。英國一項臨床實驗「DiRECT」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為期十二個月的體重管理干預措施,半數成功在沒有用降血糖藥的情況下將平均血糖指數HbA1c降至6.5%,達至糖尿病緩解。但在中大的研究中,只有6%的2型糖尿病新症在平均八年的隨訪期間成功達到糖尿病緩解,這相當於每年不到1%的比率。

陸安欣指,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臨床研究中的生活干預措施和管理方式相對密集及全面,但在現實環境中,患者未能完全遵循這些措施和方式生活;而在近期臨床研究中證實有助達到糖尿病緩解的創新體重管理策略,亦未在現實世界中採用。

研究進一步顯示,要長期保持糖尿病緩解是具有挑戰性的。是次研究發現,即使患者成功達到糖尿病緩解,每年大概有20%的人會回復至高血糖的狀況。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吳鴻江指,糖尿病緩解發生率之低以及維持糖尿病緩解狀態的困難反映了糖尿病的複雜性。患者可能需要採取綜合方法,包括堅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持久的體重管理,以一直維持接近正常的血糖水平,才能長期保持糖尿病緩解。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重娥表示,由於現實世界中能夠達到糖尿病緩解的發生率較低並難以維持,醫生和糖尿病患者應對達至糖尿病緩解設定一個較切合實際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全球應優先考慮推行預防糖尿病的策略,並採取公共及個人化措施達成此目標。

目前中大團隊正開發多元社區糖尿病預防策略,作為減輕糖尿病負擔的長期解決方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