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卞之琳苦戀張充和15年 才女卻嫁給相識半年多的洋博士

歷史長河

卞之琳苦戀張充和15年    才女卻嫁給相識半年多的洋博士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卞之琳苦戀張充和15年 才女卻嫁給相識半年多的洋博士

2022年05月17日 11:13 最後更新:21:30

文人自古多情,尤其是詩人。然而,卻有人感悟:自古多情空餘恨。在民國文壇,被視為多情種而又得不到心儀女子芳心,甚至因她而死的文人,非徐志摩莫屬了。

徐志摩對才女林徽因一見鍾情,10年戀戀不忘。他1920年初到英國康橋(即劍橋)讀書時,遇到16歲的林徽因,不顧年齡差距,也不理已婚身份,鍥而不捨地追求;即使林徽因已跟梁思成結婚,他自己離婚又再娶,心中仍想著她,以致最後因趕去北京出席林徽因的講座而墮機身亡。

更多相片
徐志摩(右)癡戀林徽因的故事廣為流傳。(網上圖片合成)

文人自古多情,尤其是詩人。然而,卻有人感悟:自古多情空餘恨。在民國文壇,被視為多情種而又得不到心儀女子芳心,甚至因她而死的文人,非徐志摩莫屬了。

卞之琳和他的詩作《斷章》。(網上圖片)

其實在文壇上,多情才子癡戀才女的故事,並不止徐志摩,另一位比徐志摩晚一代兼為其學生的新月派詩人卞之琳的癡情程度也不遑多讓,而他迷戀的也是一位才女:張充和。卞之琳更為她寫了一首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年輕時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正如卞之琳不如徐志摩名氣大般,張充和的知名度也沒有林徽因高,但「卞張」兩人在文壇的成就和地位卻不低,也是一代才子才女。尤其是張充和,才貌和家世不輸於林徽因。

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新月派代表詩人。圖為中年時的卞之琳。(網上圖片)

1934年,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當時該系名師濟濟,主任胡適,教授有錢穆、馮友蘭、聞一多、劉文典等,張充和受益良多。期間,張充和繼續對昆曲的追求。後因患肺結核而休學,無緣得到北大學位。康復後,到報章副刊當編輯,開始發表散文、小品和詩詞,初露才華。

卞之琳(右)苦戀張充和15年。(網上圖片合成)

卞之琳就是在這段時期認識張充和的。1933年9月9日,從山東回到北平的作家沈從文與傾慕已久的張充和三姐張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園的水榭,舉行了一場莊重而又熱鬧的結婚典禮。張充和前來參加婚禮後,她就在三姐家暫住,等著北大的入學考試。

1936年10月,卞之琳(左)和張充和遊覽蘇州。(網上圖片)

1935年底,張充和因病輟學回蘇州休養,接著,卞之琳回故鄉海門奔喪後,專門去蘇州探視張充和,在張家還住了幾天。病中的張充和看到卞之琳來很高興,還特意陪卞之琳到滄浪亭、採芝齋、留園等地遊覽。

張充和被喻為民國「最後的才女」。(網上圖片)

那年冬天,卞之琳寫信請張充和抄寫自己的詩作,也許是想再做些努力。收到信後的張充和,很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只是不知當她抄寫到《斷章》和《魚化石》時,是否能感受到卞之琳對她的那份深情?

張充和與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結婚。(網上圖片)

1947年,卞之琳獨自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臨行前,卞之琳特意再去蘇州與張充和道別。那天,張充和穿了最愛的天青色旗袍,送他出巷口,説了再見後,張充和轉身離開,不再回頭。卞之琳癡癡望著她的背影,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就是無法打動她的心?

晚年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傅漢思是美國人,對人既熱情又主動,他和張充和很快成為談得來的朋友。姐夫沈從文看來眼裡,乾脆撮合,結果,35歲的張充和便嫁給了這位相識僅七個月、「靠得住」的德裔美籍漢學家。1949年初,為了躲避戰亂,張充和便隨傅漢思去了美國。後來,傅漢思被耶魯大學聘為中文教授,張充和則在該校美術學院講授中國書法和昆曲,並在彼邦不餘遺力地推廣昆曲和書法。

卞之琳和夫人青林也相親相愛終生。(網上圖片)

為什麼卞之琳的15年還比不上傅漢思的7個月呢?張充和晚年時曾經這樣解釋:「之琳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和......」談及卞之琳外貌的時候,更是直言:「他的外表,包括戴的眼鏡在內,都有些裝腔作勢。」

學生時代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他1949年回國後,先後出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等,並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2000年1月,獲首屆「中國詩人獎──終生成就獎」;同年12月逝世。

徐志摩(右)癡戀林徽因的故事廣為流傳。(網上圖片合成)

徐志摩(右)癡戀林徽因的故事廣為流傳。(網上圖片合成)

其實在文壇上,多情才子癡戀才女的故事,並不止徐志摩,另一位比徐志摩晚一代兼為其學生的新月派詩人卞之琳的癡情程度也不遑多讓,而他迷戀的也是一位才女:張充和。卞之琳更為她寫了一首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首名為《斷章》的短詩寫於1935年10月,全篇沒有一字一句關於「愛」的表露,詩中卻傳達出了濃烈而熱切的愛意。如今,這首詩常常被文青們嚼讀、吟誦,用於對心儀之人愛意的表達,卻甚少有人知道這首詩寄寓了作者卞之琳一生也求不得的一段苦戀。

卞之琳和他的詩作《斷章》。(網上圖片)

卞之琳和他的詩作《斷章》。(網上圖片)

正如卞之琳不如徐志摩名氣大般,張充和的知名度也沒有林徽因高,但「卞張」兩人在文壇的成就和地位卻不低,也是一代才子才女。尤其是張充和,才貌和家世不輸於林徽因。

張充和1914年出生於上海,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曾任兩廣總督,父親是近代教育家張武齡。她自小天資聰穎,悟性甚高,4歲會背詩;6歲識字,能誦《三字經》、《千字文》;9歲學古文、書法,閉門苦讀《史記》、《漢書》、《左傳》、《詩經》等典籍。由於父親是昆曲迷,她也漸漸愛上並癡迷起昆曲來,還常與大姐元和在《驚夢》中唱對手戲。

年輕時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年輕時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1934年,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當時該系名師濟濟,主任胡適,教授有錢穆、馮友蘭、聞一多、劉文典等,張充和受益良多。期間,張充和繼續對昆曲的追求。後因患肺結核而休學,無緣得到北大學位。康復後,到報章副刊當編輯,開始發表散文、小品和詩詞,初露才華。

卞之琳1910年生於江蘇海門,1929年於上海浦東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就學期間就深受任教於該系的徐志摩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發表在自己編輯的《詩刊》上,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

沈從文傾囊幫卞之琳出版詩集,陳夢家選編詩集《新月詩人》也將其位列「新月十八家」中,一舉成名。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新月派代表詩人。圖為中年時的卞之琳。(網上圖片)

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新月派代表詩人。圖為中年時的卞之琳。(網上圖片)

卞之琳就是在這段時期認識張充和的。1933年9月9日,從山東回到北平的作家沈從文與傾慕已久的張充和三姐張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園的水榭,舉行了一場莊重而又熱鬧的結婚典禮。張充和前來參加婚禮後,她就在三姐家暫住,等著北大的入學考試。

不久,沈從文在家中宴請巴金、靳以、卞之琳等文友聚會,剛好張充和也在。那是卞之琳第一次看見張充和。那次見面,張充和給卞之琳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卞之琳23歲,乃詩壇炙手可熱的新星。那時的卞之琳曾頗自負地表示,自己的詩絕不自畫樊籬地局限於脂粉氣息的私生活描寫中。

卞之琳(右)苦戀張充和15年。(網上圖片合成)

卞之琳(右)苦戀張充和15年。(網上圖片合成)

1935年底,張充和因病輟學回蘇州休養,接著,卞之琳回故鄉海門奔喪後,專門去蘇州探視張充和,在張家還住了幾天。病中的張充和看到卞之琳來很高興,還特意陪卞之琳到滄浪亭、採芝齋、留園等地遊覽。

有一日,張充和穿著改裝過的旗袍陪卞之琳去遊天平山。結果爬到中途,張充和累得不行,她仰頭向卞之琳説:「你拉我一把。」卞之琳看著張充和伸出的纖纖玉手,卻怎麼也不敢伸出手去觸碰,生怕會給破碎了似的。

1936年10月,卞之琳(左)和張充和遊覽蘇州。(網上圖片)

1936年10月,卞之琳(左)和張充和遊覽蘇州。(網上圖片)

那年冬天,卞之琳寫信請張充和抄寫自己的詩作,也許是想再做些努力。收到信後的張充和,很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只是不知當她抄寫到《斷章》和《魚化石》時,是否能感受到卞之琳對她的那份深情?

抗日戰爭爆發後,已在成都的卞之琳十分擔心還在合肥淪陷區的張充和,便寫信讓她來到成都。等張充和歷經艱辛來到成都後,卞之琳擔心張充和人生地不熟可能會很無聊,便每日與她寫信,無所不説,無所不談。

本以為這場姻緣會成為佳話,卻不想因一場四川教授們的「畫蛇添足」,徹底斷送了兩人的可能。1938年秋,失落至極的卞之琳吿別了張充和,和朋友何其芳、沙汀一起去了延安。後來,他又去了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書。

張充和被喻為民國「最後的才女」。(網上圖片)

張充和被喻為民國「最後的才女」。(網上圖片)

1947年,卞之琳獨自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臨行前,卞之琳特意再去蘇州與張充和道別。那天,張充和穿了最愛的天青色旗袍,送他出巷口,説了再見後,張充和轉身離開,不再回頭。卞之琳癡癡望著她的背影,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就是無法打動她的心?

張充和病好之後,1940年去了重慶,看到苦難,在亂世中親眼目睹了外甥女的死亡,人因此變得暴躁,為了令心情平靜,她潛心習書法,並練出了一手娟秀端凝的小楷字,被譽為「小楷第一人」。

抗戰結束後,她重回北大,並在那開始教授書法與昆曲。那個時候,她借住姐夫沈從文家,也是在那時,邂逅一個叫傅漢思的「老外」。傅漢思在北大任教,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正跟沈從文的兩個兒子學中國話,也要找沈從文談中國的藝術和建築,常到沈家。

張充和與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結婚。(網上圖片)

張充和與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結婚。(網上圖片)

傅漢思是美國人,對人既熱情又主動,他和張充和很快成為談得來的朋友。姐夫沈從文看來眼裡,乾脆撮合,結果,35歲的張充和便嫁給了這位相識僅七個月、「靠得住」的德裔美籍漢學家。1949年初,為了躲避戰亂,張充和便隨傅漢思去了美國。後來,傅漢思被耶魯大學聘為中文教授,張充和則在該校美術學院講授中國書法和昆曲,並在彼邦不餘遺力地推廣昆曲和書法。

卞之琳苦戀張充和15年,從青年戀到中年,從北京戀到江蘇,再到成都,這一條單戀之路,卞之琳都甘之如飴也走。甚至在張充和婚後遠走美國後,他還一片癡心地收集她的「筆墨」拿去發表,並結集出版珍藏。

晚年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晚年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為什麼卞之琳的15年還比不上傅漢思的7個月呢?張充和晚年時曾經這樣解釋:「之琳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和......」談及卞之琳外貌的時候,更是直言:「他的外表,包括戴的眼鏡在內,都有些裝腔作勢。」

這跟卞之琳本人的性格有關。卞之琳是寫新體詩的,身為詩人,他身上具備文人獨有的細膩感,對平凡事情都有自己的感悟。但他性格內歛,不懂表達,也不太合群,只是不停給張充和寫信。跟張充和開朗活潑、興趣廣泛的個性很不同。

卞之琳癡情,直到1955年才成家,娶了一位當編輯的同事青林,兩人相親相愛,直至終身。

卞之琳和夫人青林也相親相愛終生。(網上圖片)

卞之琳和夫人青林也相親相愛終生。(網上圖片)

他1949年回國後,先後出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等,並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2000年1月,獲首屆「中國詩人獎──終生成就獎」;同年12月逝世。

上世紀八十年代,詩人赴美探親,還專程到充和府上拜訪,將他偶然得到的40 年前沈尹默為張充和圈改的詩作手稿送上,還寫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記趣》。

張充和和丈夫感情也很好,她1979年曾重返故鄉蘇州,傅漢思2003年逝世。2004年秋季,張充和在北京開個人畫展。2015年6月17日在美國紐黑文逝世,享年101歲。

學生時代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學生時代的張充和。(網上圖片)

卞之琳雖未能得到充和的愛情,但他們的友誼長存。張家姐弟對詩人都很尊重。詩人曾多次到張家老宅做客,受到熱情款待。2000年,卞之琳過世,張家自辦的小雜誌《水》上,還專發悼念文字,稱他是張家所有人的朋友。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