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地位雖低賤 出身辛者庫的女子也有機會飛上枝頭

歷史長河

地位雖低賤   出身辛者庫的女子也有機會飛上枝頭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地位雖低賤 出身辛者庫的女子也有機會飛上枝頭

2022年05月20日 10:00

我們所了解的八旗,總會聯想皇親貴族,但有一群被忽略八旗人「 包衣」,也有「辛者庫」這一團體,近年因為有不少清宮劇提及,令人想了解一下他們的來龍去脈。

「包衣」是一群八旗制度下,世代臣服於皇帝的奴僕團體,主管家務等各種差使。「包衣」的地位與奴隸的地位差別不大,後者在滿語中被稱為「阿哈」,他們大多數是漢人或居住在東北地區的人,在征服時期被俘虜後,像戰利品般分配給八旗貴族。「阿哈」在田間服勞役,「包衣」則做家事工作。在征戰時期,他們部分更要拿起武器,與主人一同作戰。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他們作為單獨的作戰單位,被編入日益擴大的各旗。

更多相片
清末待選入宮的包衣宮女。(網上圖片)

我們所了解的八旗,總會聯想皇親貴族,但有一群被忽略八旗人「 包衣」,也有「辛者庫」這一團體,近年因為有不少清宮劇提及,令人想了解一下他們的來龍去脈。

清宮劇《延禧攻略》中的辛者庫人服勞役。(《延禧攻略》截圖)

當「上三旗」(即鑲黃、正黃和正白旗)被皇帝掌控後,三旗中的「包衣」成為皇帝的家奴,並追隨滿洲人征戰。「包衣」被編入特殊的「包衣牛錄」中,由「管領」和「佐領」掌管。按照完整的建制,一個包衣旗由29個(後為30個)牛錄組成。包衣管領(及其下屬)被派去管理皇帝后妃和成年皇子的事務。

晚清紫禁城內的宮女。(網上圖片)

其餘一些「管領」還會統領若干勞工做日常雜役,每「管領」統領人數可達150人,這些人名為「蘇拉」。他們薪俸很少,部分更短期僱用,工期按天計算,承擔各種雜務,包括端著點心盤子和供品前往佛堂、運送祭祀器皿、樂器和家具、清掃殿堂、為皇帝金魚池換水等等。宮廷還根據季節僱用臨時工,如農曆正月宮廷朝會、貴族宴會、春節等,一般都需要大量人手。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生日慶典也是如此。夏季「三伏天」也需要增加勞力除草。

辛者庫人是最低賤的奴僕。(《延禧攻略》截圖)

在內務府包衣旗民中,地位最低的是「官奴」,即「辛者庫」,專門從事大內或王公府第等地賤役苦差,比如打掃紫禁城內庭院、道路,「糊飾掃塵」、「三殿除草」、清除積雪,運送米麵糧油、擔水,運牛乳、木柴及玉泉山水,造辦醬醋、餅餌、茶湯及淘洗果品,司管燈火、採買雜物,承應各處祭祀,以及看守陵墓、牧放牛羊駝馬,還有「各公事需用驅使」等等。一些內務府辛者庫婦人所管的雜務也有做祭品、針線活、打洗臉水等等。「辛者庫」的人當中,除了原有的辛者庫世僕,也有人會因罪而入辛者庫。

乾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原為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網上圖片)

皇室后妃各宮,每宮都配有一定數額的「管領」下婦人,侍奉主子日常起居。管領下人的子女也有侍奉主子及服役的義務。管領下女子每年要與佐領下包衣女子一起作備選宮女,先給各宮主子使令,有的到了一定年齡就放出宮。入選的宮女按規定的期限在宮裡侍奉主子,期間,她們能得到俸祿和食物。選出來的宮女一般都在13到15歲之間,做滿五年(後來改為十年)就可離開皇宮。有的則可能被皇帝看中(儘管這是受到禁止的),備列后妃(有罪不可能成為后妃),所以,原在辛者庫下的世僕,也有可能「被抬旗」,如乾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即《延禧攻略》中魏瓔珞的歷史原型)以及嘉慶的元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就出身於內務府包衣辛者庫。

清末待選入宮的包衣宮女。(網上圖片)

清末待選入宮的包衣宮女。(網上圖片)

當「上三旗」(即鑲黃、正黃和正白旗)被皇帝掌控後,三旗中的「包衣」成為皇帝的家奴,並追隨滿洲人征戰。「包衣」被編入特殊的「包衣牛錄」中,由「管領」和「佐領」掌管。按照完整的建制,一個包衣旗由29個(後為30個)牛錄組成。包衣管領(及其下屬)被派去管理皇帝后妃和成年皇子的事務。

皇太后和皇后每人有30名管領,他們輪流值班,至於皇子夫婦有一名管領,其餘管領則在皇帝和後宮出巡承德、往祭祖陵和駐蹕御園時處理相關事務。尤其在清初,由包衣組成的護軍營,會被派去守衛紫禁城內的不同區域。

清宮劇《延禧攻略》中的辛者庫人服勞役。(《延禧攻略》截圖)

清宮劇《延禧攻略》中的辛者庫人服勞役。(《延禧攻略》截圖)

其餘一些「管領」還會統領若干勞工做日常雜役,每「管領」統領人數可達150人,這些人名為「蘇拉」。他們薪俸很少,部分更短期僱用,工期按天計算,承擔各種雜務,包括端著點心盤子和供品前往佛堂、運送祭祀器皿、樂器和家具、清掃殿堂、為皇帝金魚池換水等等。宮廷還根據季節僱用臨時工,如農曆正月宮廷朝會、貴族宴會、春節等,一般都需要大量人手。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的生日慶典也是如此。夏季「三伏天」也需要增加勞力除草。

晚清紫禁城內的宮女。(網上圖片)

晚清紫禁城內的宮女。(網上圖片)

在內務府包衣旗民中,地位最低的是「官奴」,即「辛者庫」,專門從事大內或王公府第等地賤役苦差,比如打掃紫禁城內庭院、道路,「糊飾掃塵」、「三殿除草」、清除積雪,運送米麵糧油、擔水,運牛乳、木柴及玉泉山水,造辦醬醋、餅餌、茶湯及淘洗果品,司管燈火、採買雜物,承應各處祭祀,以及看守陵墓、牧放牛羊駝馬,還有「各公事需用驅使」等等。一些內務府辛者庫婦人所管的雜務也有做祭品、針線活、打洗臉水等等。「辛者庫」的人當中,除了原有的辛者庫世僕,也有人會因罪而入辛者庫。

辛者庫人是最低賤的奴僕。(《延禧攻略》截圖)

辛者庫人是最低賤的奴僕。(《延禧攻略》截圖)

皇室后妃各宮,每宮都配有一定數額的「管領」下婦人,侍奉主子日常起居。管領下人的子女也有侍奉主子及服役的義務。管領下女子每年要與佐領下包衣女子一起作備選宮女,先給各宮主子使令,有的到了一定年齡就放出宮。入選的宮女按規定的期限在宮裡侍奉主子,期間,她們能得到俸祿和食物。選出來的宮女一般都在13到15歲之間,做滿五年(後來改為十年)就可離開皇宮。有的則可能被皇帝看中(儘管這是受到禁止的),備列后妃(有罪不可能成為后妃),所以,原在辛者庫下的世僕,也有可能「被抬旗」,如乾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即《延禧攻略》中魏瓔珞的歷史原型)以及嘉慶的元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就出身於內務府包衣辛者庫。

乾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原為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網上圖片)

乾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原為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網上圖片)

包衣社會很複雜,且等級分明。上三旗的包衣可以參加護軍和前軍。他們可以成為八旗軍官,參加科舉考試並進入官僚體系,還可在內務府擔任重要職務。由於蘇州和杭州的織造工廠受內務府管轄,所以,包衣並不全在北京當差。有些包衣位高權重,富甲一方,且蓄有家奴。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