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個養不大的嬰兒

博客文章

一個養不大的嬰兒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一個養不大的嬰兒

2022年05月23日 20:19 最後更新:20:21

美國總統拜登亞洲之行繼續玩圍堵中國。周一(5月23日)在東京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並在周二(24日)參加「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接連向中國出招。

「印太經濟框架」是一個雷聲很大的招數,一啟動號稱有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洲、紐西蘭、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13個國家成為初始成員,表面看陣容鼎盛。

不過這個「印太經濟框架」,一出生就有嚴重先天缺陷,恐怕是一個養不大的嬰兒。

1. 有義務無誘因。亞太國家參加這些美國主導的經濟協定,主要想獲取免關稅進入美國市場的地位。但美國一早放料預告這個「印太經濟框架」不會有豁免入口美國關稅的自由貿易協定內容,因為經過特朗普年代一輪宣傳之下,美國人認為自貿協定會令平價貨湧入美國,搶走美國人的飯碗。所以這個「印太經濟框架」只有1. 加強供應鏈彈性、2. 清潔能源、3. 基礎設施和4. 數碼貿易等領域建立共同標準的內容。試想亞太國家加入這個框架要遵守減排等要求,無免稅入口美國的好處,誰會想加入?

2. 有壞孩子不會有好結果。雖然美國最想拉攏印度加入這個框架反華,但印度往往是各種國際協議的破壞者(破壞力只是比特朗普略低)。這些協定一談要談8年、10年,以中國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為例,也談了8年,在2020年11月才簽約。但印度在最後一刻退出RCEP協定,主要怕削減關稅會搞垮印度的農產品市場。另外去年11月舉行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達成在世紀中期實現碳中和的計劃,但印度拒絕宣布淨零碳排目標。所以印度在這個「印太經濟框架」之內,可以期望傾出什麼全面使用清潔能源標準?

3. 美國信得過嗎?這個「印太經濟框架」的終極風險是美國本身。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1月在其亞洲之行中宣佈,美國將參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奧巴馬當時想借推動TPP自貿協定,重返亞洲,孤立中國。TPP談了8年差不多達成協議,美國總統一換屆,特朗普在2017年1月上台,馬上簽署行政命令退出TPP,聲稱「退出TPP對美國工人來說是一件大好事。」拜登當年是奧巴馬的副總統,12年後,重訪亞洲,又上演差不多的戲碼,但拜登民望低下,2年後特朗普可能捲土重來。亞洲國家領袖難免要問,兩年後美國又會否再退出「印太經濟框架」呢?

4. 做一場戲兩不得罪。由於美國政治太兒戲,這場遊戲的本質是「認真你就輸」。美國出盡力拉各國加入,拒絕加入又好像太不俾面美國。但很多「印太經濟框架」初始成員國家,都是採取敷衍的態度參加。「框架」其中一條是「加強供應鏈彈性」,說穿了是把供應鏈搬離中國,亞洲國家若積極參與,激怒中國,也擔心有後果。

所以倒過頭不少領袖都表露不積極參會的態度,不親身出席,只是視象參加。試想往日若有機會見美國總統,小國領袖飛去北極也會到場。如今就不一樣了,很多國家都會搞這樣或那樣小動作,以顯示自己的不積極,以免得罪中國。而韓國就採取出口術的方式解圍,一方面拒絕中國叫她不加入「框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火速向外界解釋,並不是為了和中國進行貿易對抗,並有意邀請中國參與到「框架」當中云云。

美國搞這個反華的印太框架,面對種種先天局限,註定是一個國際吹水會,很難吹出結果,先吹兩年看看你拜登能否連任再說。但美國反華的態度已極明顯,行的每一著,都是要包圍對抗中國。中美關係,只會轉壞,很難轉好。在中國的土地上,崇美人士的日子就很難過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樓真是被買爆倉嗎?

2024年03月27日 19:35 最後更新:21:53

自從2月28日財政預算案宣布樓市撤銷辣招後,本地樓市回暖,成交增加,內地媒體開始湧現一些「香港樓被買爆倉了」、「香港新樓大幅搶購」的標題。感覺是內地的輿論比香港的真實樓市熱。

毫無疑問,撤辣後香港樓市的確回暖,成交增加。據中原地產的數據,撤辣之後短短4日,香港新樓錄得590宗成交,之前整個2月才只有276宗成交,即是4日成交量就已經是2月總成交的1.1倍。另外近期推出的新盤去貨情況的確有改善,入飛的數字亦比較理想,所以說撤辣後香港樓市活躍起來,並不為過。

有人開始擔心這樣下去,可能樓價又要大升了。甚至開始有人質疑,政府撤辣是否撤得太徹底。

我看這種擔心有點過慮。最近有朋友剛剛沽出她的港島東豪宅,單位七百多呎,全海景單位,最後以1700萬成交。今年年初樓價最低的時候,同一類型的單位成交過1500多萬,兩年前房價最高的時候,同類單位亦曾試過賣2000萬以上。如今1700萬成交價,的確從低位反彈。但朋友說,撤辣後她本來以為會有很多買家問價,結果只有一個買家詢價,是一名內地移居香港人士,雙方議價了一陣子,最後就是這個唯一的買家追價成交。

從最後能夠成交的角度來看,市場氣氛的確變好了。但從出售的過程來看,樓市並無內地媒體說得那麼熾熱。成交數字大幅上升,只因之前的數字太低。過去香港正常巿道時每年會賣出一萬多間新樓,即一個月過千間,所以今年整個2月才只賣出276間,是成交數字少到不正常,而不是撤辣後的數字多得太誇張。

對內地人而言,撤辣之後千多萬的樓,減少26%的稅項開支,可以省下數百萬的稅款,如果一直是想來香港買樓的內地客,就會抓緊機會入市買樓,特別是已經移居香港的人士,更加會覺得機不可失,反正租樓都有支出。另外亦有些內地人想把資金調來香港,借香港撤辣的機會調資來港買樓,亦是另一種需求。

不過有地產發展界商估計,撤辣後釋放出來的購買力,估計可持續3個月至半年,但未必會一直熱落去,主要有幾個因素。

第一,積壓新盤的數量龐大。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香港的樓市逐步回落,發展商不想減價賣樓,成交大幅減縮,2022年一手住宅成交只有10,261宗,創9年低位,去年一手住宅成交亦只有10,681宗,反彈4.3%,但仍處低位,新盤賣不去就變成倉底貨。估計住宅新盤存貨有4萬多至6萬個,數量極之龐大。假設這一波反彈浪潮能夠消耗一兩萬個單位,發展商今年已經可以交到功課,但除非樓巿有很高的熱度,否則一時三刻亦難消化所有存貨,供過於求的狀況未有改善。

第二,利息高企。現在買樓的按揭利息和最低潮比高了3厘有多,買樓的負擔相當重,買1000萬的單位一年等於要多付30萬元的利息,投資要承受重壓,自住亦是租平過供。現在一直說美國下半年會開始減息,會帶動香港利息向下,問題是香港一日未大幅減息,樓巿整體氣氛亦難全面扭轉。未來走向,要視乎利息幾時開始下降和下降的速度有多快。

第三,內地經濟。有人認為香港的樓市主要看本地經濟,樓巿固然受本地的經濟甚至股巿影響,但更大影響是內地經濟。如果內地經濟復甦良好,甚至比較熾熱,內地資金多,很多資金湧來香港,會帶旺本地樓市。但是內地經濟復甦得較慢,所以內地資金來港有限。

總體而言,宏觀環境未完全改善,減辣後樓市這股反彈浪未必可以長期持續,所以毋需太擔心樓價會大幅上升。換一個角度,樓巿能夠穩定下來,不會進一步拉低經濟,政府已算達成撤辣的目的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