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明天,美國對華政策說些什麼?

博客文章

明天,美國對華政策說些什麼?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明天,美國對華政策說些什麼?

2022年05月25日 19:38 最後更新:05月26日 19:32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明天將在一場公開演講,明確表達美國對中國的立場。美國對華政策有沒有根本改變,最重要的是這對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P圖片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P圖片

經過全球化洗禮之後,美國發覺綜合國力倒退的同時,「一個威權的、不屬西方民主體制」的經濟強國崛起了,這就是中國。美西方預期國際秩序將被破壞,1992年宣示全球化來臨、《地球是平的》作者弗里曼(Thomas Friedman)2017年寫了一本預告「逆全球化」的書《謝謝你遲到了》,副標題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主要說什麼?有感全球的科技發展太快,令人更不安的是中國的科技發展太快,弗里曼開始轉以另一個角度思考全球化︰非西方國家,尤其是東方大國乘全球化進步之後,實際對國際秩序和價值,對大自然資源帶來有幾嚴重的破壞。

「如何面對加速時代的劇變?──你的遲到帶來我的從容」。弗里曼其實想說︰「當世界變動得這麼快,當我們置身在這麼多加速前進的力量之中時,你需要暫停,需要靜止,需要反思,需要重新想像」,看來以上言詞不失優雅得體,背後流露「逆全球化」的信息,也夾雜了「去中國發展」的聲音。

翻一翻這本600多頁的書,佛里曼在後半部大談國際政治,第九章《控制&混亂》用直白的方式描繪美國兩大戰略對手,中國與俄羅斯不行西方民主自由人權的一套,是美國敵對的威權國家,兩國對國際秩序構成嚴重威脅,他呼籲美國必須對之採取行動,他介紹一個名為ADD的策略行動。ADD是由擴增(Ampliy)+遏制(Deter)+削弱(Degrade)的三個字首組成的反制政策。美國國防報告5年前把中國、俄羅斯列為美國的頭號威脅,看來佛里曼不再關心地球是不是平的,而是擔心地球是不是會太平。中、美、俄三國是核子超大國,如果出現不可測的斷然軍事行動的話,未來還有可有繁榮;你會否依然樂觀嗎?

美國的ADD正在進行中,無論是拜登總統近日「口誤」承諾保衛台灣,抑或明天國務卿布林肯對中國政策的官樣文章,中美之間已不離「擴增+遏制+削弱」的關係模式。

不得不提的是《謝謝你遲到了》推出的同一年,前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以人民大學學者身份在網站發布一篇名為〈「美國世紀」走進歷史,「後美國時代」已經來臨〉的文章,清楚告訴大家,大家不必「為今天我們到底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而辯論不休」,其實答案是顯而易見︰「我們已經步入了「後美國時代」(Post-American Era),這意味著所謂「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與「美國世紀」已經走進歷史。我們不僅在目睹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而且也注意到這一劃時代的進程是加速進行的,這已經導致世界秩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對於「後美國時代」,我們跟弗里曼的「謝謝你的遲到」態度可不一樣,我想引用一段膾炙人口的詩詞︰「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據說50年前尼克遜總統在北京會見毛主席時,引用了《滿江紅 和郭沫若同志》這一段,他作出註解︰「現在正是只爭朝夕的時候了,是我們兩國人民去攀登偉大事業的高峰,締造一個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時候了。」

面對「後美國時代」的百年巨變的機遇,中美不要對抗打淘汰賽,也不要什麼ADD,最理想是重拾當年兩國人民合作共創美好的精神,如是者,中美和平共存很多個50年,世界也因此有更多有益的建設。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布林肯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德關係的辯證法

2024年04月16日 18:45 最後更新:18:54

習近平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到中德關係對世界的意義︰面對強橫的單邊主義,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需要更好合作以惠及全球。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早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朔爾茨發表演說——歐洲市場應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前提是中國與歐洲「公平競爭」——引起內地輿論的爭議。朔爾茨主張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應開放且公平,這就是「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侵權,不知從何說起,再者,「生產過剩」之說,是否反映德國太受美國影響呢?。

德國的憂慮也不是空穴來風。今年2月比亞迪第一艘自有汽車運輸船「探索者1號」首航停靠德國不來梅港,德媒《世界報》稱︰「從技術上講,比亞迪電動車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型號相當,但就價格而言,它們要便宜得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發起進攻的先兆。 僅比亞迪一家就計畫在未來幾年內再投入7艘汽車運輸船,將車輛從亞洲運送到歐洲。」

習近平今次與朔爾茨會面言明︰「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德國應該深明大義,事關「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有些德國專家看中國帶有偏見,源於中德制度與文化不同。《德國之聲》訪問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örg Wuttke)歸納中國產能超出市場需求,原因是「計劃經濟」,中國國有企業的功能尤其出眾。「這些(國有)企業通常受益於地方扶持計畫,因此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成功公司外,還有大量小型汽車製造商被認為是所在地區未來的冠軍。在環保技術方面,最近也出現了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德國專家認為「計劃經濟」不是好東西,割價出口令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再者,「更多產品若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必加劇。」一句話︰中國似乎在損人不利己。

計劃經濟=做爛市=「中國經濟衰退」,邏輯很難令人信服。2024年1至2月,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32%,是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也將會是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沒有之一。

我們不擔心也不關心比亞迪、小米等汽車製造商賣一部車賺幾多或者蝕幾多,作為世界汽車大國衍生無比龐大的產業鏈,將會造就大量新增的中高收入階層。德國、日本、美國過去都是從汽車大國走過來的發達國家。

習近平向舒爾茨強調︰「當前形勢下,為防止衝突螺旋式升級甚至走向失控,各方應共同致力於早日恢復和平。」螺旋上升是黑格爾學說「辯證法」的用詞——事物之間出現了矛盾,矛盾雙方經過反復鬥爭,形成一個周期復一個周期的重覆——中德關係不必經過辯證法的無窮鬥爭打造出來,世界經濟發展更不必要經過這樣的階段。

最後,用黑格爾的名句寄予德國朋友︰「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中國一向與人為善,德國也應如是;如是者,兩善求同存異,合作互利共贏是最好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