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填色創作比賽頒獎典禮暨網上講座 回顧舊報攤風貌

社會事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填色創作比賽頒獎典禮暨網上講座 回顧舊報攤風貌
社會事

社會事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填色創作比賽頒獎典禮暨網上講座 回顧舊報攤風貌

2022年05月28日 21:04 最後更新:21:07

本港昔日報攤林立,見證了報業報業蓬勃的年代,反映新聞與市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為了增加公眾對香港報業發展的認識,鑑古知今,香港新聞博覽館於3月至4月期間,舉辦舊報攤填色創作比賽,分為大專、高中、初中及小學組,反應踴躍,共有近三百份作品參賽。評審團在每組選出冠、亞、季軍作品及五名優異作品。

陳祖澤致辭時表示,報紙檔正正標示公眾同資訊的接觸點。同學可以盡情發揮創意,為這個逝去年代的形象,注入新生命。

陳祖澤致辭時表示,報紙檔正正標示公眾同資訊的接觸點。同學可以盡情發揮創意,為這個逝去年代的形象,注入新生命。

頒獎典禮於今天(5月27日)在新聞博覽館舉行,由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主禮,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及評審團成員亦有出席。陳祖澤致辭時表示,比賽以一個舊式的街頭報紙檔為主題。以往為取得最新的資訊,報紙檔就是最方便的地點,它正正標示公眾同資訊的接觸點。同學可以盡情發揮創意,為這個逝去年代的形象,注入新生命。

更多相片
陳祖澤致辭時表示,報紙檔正正標示公眾同資訊的接觸點。同學可以盡情發揮創意,為這個逝去年代的形象,注入新生命。

本港昔日報攤林立,見證了報業報業蓬勃的年代,反映新聞與市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為了增加公眾對香港報業發展的認識,鑑古知今,香港新聞博覽館於3月至4月期間,舉辦舊報攤填色創作比賽,分為大專、高中、初中及小學組,反應踴躍,共有近三百份作品參賽。評審團在每組選出冠、亞、季軍作品及五名優異作品。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舊報攤 • 新形象」填色創作比賽頒獎典禮。

頒獎典禮於今天(5月27日)在新聞博覽館舉行,由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主禮,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及評審團成員亦有出席。陳祖澤致辭時表示,比賽以一個舊式的街頭報紙檔為主題。以往為取得最新的資訊,報紙檔就是最方便的地點,它正正標示公眾同資訊的接觸點。同學可以盡情發揮創意,為這個逝去年代的形象,注入新生命。

小學組冠軍作品: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郭譽喬

負責今次比賽的專業評審團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香港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新聞及傳播學系專業應用教授關偉、前新聞處副處長謝祥興、商業電台前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監吳庭光、新聞博覽館顧問資深傳媒人鄧惠鈞、新聞博覽館顧問石建城及新聞教育基金教育項目顧問黎景鎏。

初中組冠軍作品:新亞中學 羅心依

初中組冠軍作品:新亞中學 羅心依

高中組冠軍作品: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 楊穎欣

評審認為,得獎作品用色明亮悅目,亦有新聞元素,包括相機和菲林等素材,亦有作品為畫中人物戴上口罩,反映作者貼近時事。報紙的價格也不盡相同,顯出作者心思。

大專組冠軍作品:香港理工大學 陳翠怡

大專組冠軍作品:香港理工大學 陳翠怡

鄭寶鴻(右)與陳淑薇(左)暢談「報攤報紙與民生」。

據介紹,是次比賽是「香港新聞博覽館賽馬會傳媒素養教育項目」的活動,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目的是讓公眾藉此活動關注新聞報導客觀、全面及專業的重要性。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舊報攤 • 新形象」填色創作比賽頒獎典禮。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舊報攤 • 新形象」填色創作比賽頒獎典禮。

負責今次比賽的專業評審團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香港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新聞及傳播學系專業應用教授關偉、前新聞處副處長謝祥興、商業電台前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監吳庭光、新聞博覽館顧問資深傳媒人鄧惠鈞、新聞博覽館顧問石建城及新聞教育基金教育項目顧問黎景鎏。

小學組冠軍作品: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郭譽喬

小學組冠軍作品: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郭譽喬

初中組冠軍作品:新亞中學 羅心依

初中組冠軍作品:新亞中學 羅心依

評審認為,得獎作品用色明亮悅目,亦有新聞元素,包括相機和菲林等素材,亦有作品為畫中人物戴上口罩,反映作者貼近時事。報紙的價格也不盡相同,顯出作者心思。

高中組冠軍作品: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 楊穎欣

高中組冠軍作品: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 楊穎欣

大專組冠軍作品:香港理工大學 陳翠怡

大專組冠軍作品:香港理工大學 陳翠怡

據介紹,是次比賽是「香港新聞博覽館賽馬會傳媒素養教育項目」的活動,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目的是讓公眾藉此活動關注新聞報導客觀、全面及專業的重要性。

鄭寶鴻(右)與陳淑薇(左)暢談「報攤報紙與民生」。

鄭寶鴻(右)與陳淑薇(左)暢談「報攤報紙與民生」。

同日下午,新聞博覽館舉辦「報攤報紙與民生」網上講座,邀請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與大家回顧昔日的報攤面貌,以及與民生的關係。

鄭寶鴻表示,昔日大街小巷,碼頭、茶樓外等地方,都有報紙檔的出現。而新聞博覽館前身,必列啫士街市場外亦設有報紙檔,「我上茶樓前都會到這裡先買一份報紙,充滿回憶。」

他又說,昔日的舊報攤在傍晚時分,將早上仍未賣出的報紙以兩份配對,俗稱為「拍拖報」。

他介紹,七、八十年代報紙報業內容豐富,有漫畫、小說等內容,亦為讀者提供不少娛樂資訊,例如電影院的放映資訊。報紙內也有很多分類廣告,每格廣告收費為港幣一元。

他提到1874年創辦的循環日報,以船期、商貿消息為主。股票交易所未成立前,主要依靠循環日報得知財經消息。新聞博覽館亦有展出一份1878年出版的循環日報真本,市民可到報業展區參觀。

香港新聞博覽館12月2日舉行五周年慶祝活動,行政長官李家超擔任主禮嘉賓,並出席座談會,闡釋新一份施政報告、香港的獨特優勢及香港未來發展前景。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五周年慶祝活動,行政長官李家超擔任主禮嘉賓。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五周年慶祝活動,行政長官李家超擔任主禮嘉賓。

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致辭時表示,博覽館於2018年12月5 日開幕,經過三年新冠疫情,香港社會終於恢復正常。博覽館自今年四月起亦已恢復全面運作,來館參觀人數亦有增長,尤其是有愈來愈多學校組織、學生來館參觀,但與預期的每年五萬人次仍有一段距離,館方還需要繼續努力。

博覽館持續豐富展覽內容,令參觀大眾亦能感受到社會的最新發展。今年在地下展區推出配合香港房屋協會成立75周年的「建屋惠民75年」專題展覽,以及為「香港戰疫」專題展覽更新第五波疫情報道。此外,亦最新推出一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的專題展覽,向市民展示在大灣區工作及生活的最新便利安排。至於「新聞人是我」展區亦會陸續添加資深新聞工作者的訪問,令參觀大眾能更全面體會新聞工作。

同日,香港新聞博覽館亦舉辦座談會,由李家超擔任嘉賓,與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交流對話。李家超表示,受外圍環境等因素影響,香港經濟面對不同挑戰,但他強調香港仍有很多優勢,國家亦會給予支持。

李家超提到,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應妄自菲薄,要努力把握機遇。李家超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一定優勢,政府將會推出不同措施,包括增加股票市場流動性、減少極端天氣對股票市場的影響等。李家超指出,近日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訪港,除了提升市民對航天、科技的興趣,亦感受到中央對香港的關愛和支持,期待香港未來可成為創新科技中心。

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到香港要成為文化交流中心,並增加兩間博物館。李家超認為市民應加強學習歷史,提升文化素質。

李家超在座談會結束後,到新聞博覽館地下展覽參觀「香港戰疫」專題展覽,以及最新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專題展覽。

另外,香港新聞博覽館2日亦舉行「再闖高峰· 香港運動員的奮鬥」講座,請來香港體育學院主席鄧竟成、香港賽馬會公司事務總監譚志源、香港女子劍擊運動員江旻憓、香港前乒乓球運動員趙仲熙出席分享會。

香港體育學院主席鄧竟成表示,近年本港運動員不斷打破世界紀錄,值得港人驕傲,香港體育學院非常滿意運動員的表現,會繼續支持他們的訓練和發展,包括課後支援、以至退役後的工作發展。

香港賽馬會公司事務總監譚志源認為,馬會一直重視和支持運動員發展,相信推廣體育運動可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馬會現時在運動員的訓練、比賽、學業、以至發展第二事業提供不同支援,並期待將本港體育產業化及專業化。

香港女子劍擊運動員江旻憓與香港前乒乓球運動員趙仲熙分別分享了昔日訓練和比賽的經歷。

此活動為香港新聞博覽館賽馬會資訊素養公眾教育項目。講座重溫片段將於稍後上載至香港新聞博覽館YouTube 頻道。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