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昔日報攤林立,見證了報業報業蓬勃的年代,反映新聞與市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為了增加公眾對香港報業發展的認識,鑑古知今,香港新聞博覽館於3月至4月期間,舉辦舊報攤填色創作比賽,分為大專、高中、初中及小學組,反應踴躍,共有近三百份作品參賽。評審團在每組選出冠、亞、季軍作品及五名優異作品。
頒獎典禮於今天(5月27日)在新聞博覽館舉行,由新聞博覽館主席陳祖澤主禮,新聞博覽館副主席陳淑薇及評審團成員亦有出席。陳祖澤致辭時表示,比賽以一個舊式的街頭報紙檔為主題。以往為取得最新的資訊,報紙檔就是最方便的地點,它正正標示公眾同資訊的接觸點。同學可以盡情發揮創意,為這個逝去年代的形象,注入新生命。
負責今次比賽的專業評審團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香港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新聞及傳播學系專業應用教授關偉、前新聞處副處長謝祥興、商業電台前新聞及公共事務部副總監吳庭光、新聞博覽館顧問資深傳媒人鄧惠鈞、新聞博覽館顧問石建城及新聞教育基金教育項目顧問黎景鎏。

小學組冠軍作品: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郭譽喬

初中組冠軍作品:新亞中學 羅心依
評審認為,得獎作品用色明亮悅目,亦有新聞元素,包括相機和菲林等素材,亦有作品為畫中人物戴上口罩,反映作者貼近時事。報紙的價格也不盡相同,顯出作者心思。

高中組冠軍作品: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 楊穎欣

大專組冠軍作品:香港理工大學 陳翠怡
據介紹,是次比賽是「香港新聞博覽館賽馬會傳媒素養教育項目」的活動,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目的是讓公眾藉此活動關注新聞報導客觀、全面及專業的重要性。

鄭寶鴻(右)與陳淑薇(左)暢談「報攤報紙與民生」。
同日下午,新聞博覽館舉辦「報攤報紙與民生」網上講座,邀請了香港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鄭寶鴻,與大家回顧昔日的報攤面貌,以及與民生的關係。
鄭寶鴻表示,昔日大街小巷,碼頭、茶樓外等地方,都有報紙檔的出現。而新聞博覽館前身,必列啫士街市場外亦設有報紙檔,「我上茶樓前都會到這裡先買一份報紙,充滿回憶。」
他又說,昔日的舊報攤在傍晚時分,將早上仍未賣出的報紙以兩份配對,俗稱為「拍拖報」。
他介紹,七、八十年代報紙報業內容豐富,有漫畫、小說等內容,亦為讀者提供不少娛樂資訊,例如電影院的放映資訊。報紙內也有很多分類廣告,每格廣告收費為港幣一元。
他提到1874年創辦的循環日報,以船期、商貿消息為主。股票交易所未成立前,主要依靠循環日報得知財經消息。新聞博覽館亦有展出一份1878年出版的循環日報真本,市民可到報業展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