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蘇厲勸白起托病退兵 以「前功盡棄」警告 惟未果

史空穿梭

蘇厲勸白起托病退兵   以「前功盡棄」警告  惟未果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蘇厲勸白起托病退兵 以「前功盡棄」警告 惟未果

2022年06月09日 20:00 最後更新:20:16

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劉向的《戰國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公不若稱病不出也。」

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迅速增強。到秦昭王時,秦國已發展成為經濟軍事大國。為了成就霸業,秦昭王派左庶長白起率兵攻打韓國。韓國一面抵抗,一面向魏國求救。魏國本打算救助,但又害怕秦國,更怕白起,只好眼睜睜看著秦軍大敗韓軍,奪去很多城池。

後來,秦國又趁昏君楚襄王當政的機會,命大將白起攻下楚國的京城。接著,秦軍又在山西上黨地區的長平大敗趙軍。秦軍軍威大振,白起趁勢移兵魏國,包圍了魏國京城大樑。魏國朝野一片驚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魏王生氣地對大臣們說:「當初秦軍攻打韓國時,我們理應出兵抗秦,但你們認為秦軍是虎狼之師,不敢與之對抗。現在倒好,我們的鄰國韓、趙都為秦國所敗。如今秦軍兵臨城下,我們連求救的地方都沒有了。」

一位大臣馬上建議說:「前任六國宰相蘇秦的弟弟蘇厲現在大樑。大王不妨向他請教。」魏王於是召見蘇厲,說:「先生,魏國京城危在旦夕,您看有何良策阻止這場災難?」

蘇厲說:「秦國發兵是來者不善,他們早有滅掉六國的打算,事情確很難辦。但我願意去見周天子,也許他能阻止秦國繼續用兵。」魏王支持蘇厲的行動。 

周赧王畫像。(網上圖片)

周赧王畫像。(網上圖片)

蘇厲馬不停蹄趕到周赧王住的洛邑,對他說:「秦國近年來太囂張跋扈了。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佔了楚國,再連敗趙國、韓國,現在又將魏國京城大樑圍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也有傾覆的危險。」周赧王只是無奈地點頭,卻沒有行動。蘇厲只好去見白起。 

他對白起說:「您已立了很多戰功勞,現在要帶兵出塞,走很遠的路,經過周、韓,去攻打魏國大樑,要是這一戰取勝不了,你原來的功勞就全沒了。你應立即托病退兵。」白起當然不理會蘇厲的話,蘇厲只好無功而返。

秦國大將白起畫像。(網上圖片)

秦國大將白起畫像。(網上圖片)

「前功盡滅」因此而來,之後再衍生為「前功盡棄」,指以前辛苦獲得的成果或功勞,全部廢棄。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