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西楚霸王「所向披靡」 惟漢軍人多勢眾終獲勝

史空穿梭

西楚霸王「所向披靡」   惟漢軍人多勢眾終獲勝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西楚霸王「所向披靡」 惟漢軍人多勢眾終獲勝

2022年06月07日 20:00 最後更新:22:09

成語典故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秦朝末年,群雄紛紛起義,推翻秦朝政權,其中以項羽、劉邦所擁立的楚懷王勢力最大。項羽為楚國大將項燕之孫,跟隨叔父項梁起義,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由於楚國百姓哀憐其祖父楚懷王,他就襲用祖父的稱號「楚懷王」,民間稱為楚後懷王。懷王派遣項羽、劉邦分道伐秦。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殲滅秦軍20萬,立下重大戰功。劉邦則用張良的計策,對秦國官民採懷柔政策,最先順利進入關中,秦朝至此滅亡。

項羽得知劉邦已破咸陽,立即率兵入關,與劉軍對峙。在鴻門宴上,項羽欲殺劉邦,未遂。後來項羽率兵屠咸陽城,殺秦降王子嬰,燒阿房宮。秦亡後,項羽雖尊稱懷王為楚義帝,卻遣人殺之,自立為西楚霸王。其種種舉措,大失民心,於是,田榮、陳餘、彭越相繼起兵反項羽。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劉邦亦趁此時以為義帝發喪之名,揮師討伐,開始了楚漢之爭。戰爭初期,項羽佔盡優勢,後來劉邦鞏固關中,並極力籠絡諸侯,逐漸轉敗為勝。項羽曾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以東為楚地,以西為漢地。項羽於是引兵東歸。

但是,劉邦卻與韓信、彭越出兵攻擊項羽,項羽被圍困於垓下,四面楚歌。不過,項羽仍頑強而戰,率騎兵八百餘人,欲突圍而出。項羽武藝高強,又擅於調兵遣將,儘管兵力不多,但所到之處,漢軍皆被殺得潰不成軍,後方的追兵也害怕得紛紛逃散,此所謂「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然而,漢軍終究人多勢眾,項羽見大勢已去,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逃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風吹到的地方,草木立即伏倒。「披靡」原是形容草木隨風散亂傾倒的樣子,但此處用於人,則比喻潰敗逃散。所以,成語「所向披靡」就用作比喻力量所到之處,敵人紛紛潰敗逃散。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