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沒想到屈原投江的背後還有着濃濃的巫術色彩

歷史長河

沒想到屈原投江的背後還有着濃濃的巫術色彩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沒想到屈原投江的背後還有着濃濃的巫術色彩

2022年06月06日 21:24 最後更新:21:47

相信大家都對端午節屈原投江這個故事都有所耳聞,故事中的屈原作為楚國早期的重臣,不但擁有楚國第一詩人的美稱,還深受楚懷王信任。可是由於他性格過於耿直,所以不幸受到佞臣的排擠和誹謗,以致於他漸漸失去了君寵。 其後登基繼位的頃襄王更是荒淫無道,誤信讒言,把屈原流放到南蠻荒僻之地。恰逢此時,秦將白起便南下攻楚。遠在南方的屈原眼見來勢湧湧的秦軍攻破國都郢都,這一份的無力感使他內心飽受煎熬。他行至長江邊,作《懷沙》一賦,便身抱一石縱身投江。儘管百姓划船而救,但屢尋不獲其人。只好向江投米團,以防屈原之身被魚所吞食。因此後來每年端陽之時,百姓都以吃粽子、划龍舟的儀式去紀念屈原的傲骨與愛國精神。

屈原(網上圖片)

屈原(網上圖片)

可是大家有想過屈原投江這故事其實還有別的探索角度嗎?比如為甚麼屈原選擇投江而亡而非跳崖呢?其實在這個故事背後可以找到不少江南楚地巫術的痕跡和儒道文化的色彩。

屈原流放江南(網上圖片)

屈原流放江南(網上圖片)

首先,屈原決定投江自盡的原因在於先秦前世人有死後「水世界」的原始思維。水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更具有再生永恆、延續生命的意義。一經生命之水的洗禮,已死之軀便能得到再生之機。鯀死後「化為黃熊,入於羽淵」的神話正是反映着古代楚文化中,水生生不息的生命觀。因此,當高潔的理想與混沌的現實有所衝突時,水便成為了屈原寄愁慰思的重要對象,如「望北山而流涕兮,臨江水而太息」便是影射屈原流落南蠻、飄泊無依之愁。水除了象徵屈原生命如浮萍般無所靠依,也表現了屈原對現世污濁的絕望,以及在以自沉於水的方式來昇華其生命的境界和在自己理想世界再生的期盼。

屈原投江(網上圖片)

屈原投江(網上圖片)

除了「水世界」,「水」在先秦時代都有純凈、清潔的特點,而這一點在儒道兩家的經典都有所提及,只不過先秦儒道兩家對於滄浪之水都有着不同詮釋。儒家的《禮記》、《孔子家語》有載「澡身浴德」的尚潔人生哲學;《荀子》、《韓詩外傳》亦援引滄浪歌之「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作為其潔身修養的自我期許。而〈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則代表著先秦儒家潔德馨香之意。儒家看重人的修養與立身,這樣的思想同樣為屈原所重。

相較於儒家對水修養思想的關註,道家則不啻於水之清濁,更加強調的是隨順自然、超然物外的態度。從漁父與屈原的對談中,可以發現漁父以滄浪之水為喻,以期告訴屈原看淡清濁是非之分,順勢而為,方能不凝滯於物。而與世推移。屈原執著於清濁之分,徒使自己的生命破裂、不得安頓。

儒家取水之清,漁父則更重視逍遙物外的理學哲思。然而屈原最後選擇沉江是出自儒家的思維方式,對混沌亂世發出內心沉重的吶喊。從上可以看出,普通基層市民與士大夫不同的思想學術取向。

無論如何,屈原投江這個故事背後可考究之處繁多。它除了是一個民俗故事之外,當中還反映着民俗色彩、思想學術等歷史元素。

屈原於江邊徘徊(網上圖片)

屈原於江邊徘徊(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