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團隊以鐳射成像技術 首在化石發現完整恐龍肚臍

社會事

中大團隊以鐳射成像技術 首在化石發現完整恐龍肚臍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團隊以鐳射成像技術 首在化石發現完整恐龍肚臍

2022年06月08日 17:50 最後更新:18:56

由香港中文大學及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團隊,最近利用尖端的鐳射成像技術,在一塊有1.25億年歷史、在中國出土的化石上,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肚臍,是科學界至今找到動物有肚臍最古老的記錄。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兼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文嘉棋,利用其研發的鐳射螢光成像(LSF)技術,重新檢視白堊紀時期一隻兩米長、用兩足步行的草食性恐龍鸚鵡嘴龍的皮膚化石,並呈現從未被看見的細節。透過LSF技術,發現在鸚鵡嘴龍化石上長型的臍部疤痕附近獨特的鱗片。這項特徵與一些現代蜥蜴及鱷魚有相似之處,這種臍部疤痕亦稱為肚臍,但有別於人類相對較細的肚臍。基於其特殊且優秀的保存狀態,這塊化石成為第一塊保有恐龍肚臍的化石。

鸚鵡嘴龍的鐳射螢光成像顯示臍部疤痕的位置。(圖片提供:Bell et al. 2022)

鸚鵡嘴龍的鐳射螢光成像顯示臍部疤痕的位置。(圖片提供:Bell et al. 2022)

與人類不同,由於恐龍是卵生動物,因此並沒有臍帶;相反,恐龍蛋中的卵黃是直接透過一個像隙縫一樣的開口連接到陸上卵生動物的身體上。在動物將要孵化的時候,這個臍部開口會被封住,形成獨特的長形臍部疤痕。雖然科學界早已知道恐龍是卵生動物,意味牠們應該擁有長型的臍部疤痕,但這項研究則是首度利用實際的化石證據去支持這項假設。

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鸚鵡嘴龍是在中國東北部被發現。(圖片提供:Julius T. Csotonyi)

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鸚鵡嘴龍是在中國東北部被發現。(圖片提供:Julius T. Csotonyi)

文嘉棋補充指,這塊鸚鵡嘴龍化石自2002年出土以來經歷多次反覆研究,已有不少令科學界轟動的發現。LSF技術則提供嶄新的視角來研究它,最終揭示恐龍鱗片下的有趣細節。新英格蘭大學(澳洲)教授、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Phil R. Bell指出,這個鸚鵡嘴龍化石很有可能是研究恐龍皮膚最重要的一塊化石。通過鐳射成像新技術,這個化石繼續帶來驚喜。該化石現正在德國法蘭克福的森根堡自然博物館中展出。

圖中顯示一隻躺著的鸚鵡嘴龍的立體重建圖。圖片提供:Jagged Fang Designs

圖中顯示一隻躺著的鸚鵡嘴龍的立體重建圖。圖片提供:Jagged Fang Designs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國「武王墩墓」果蔬清單大公開!檢測確認為:梅核、栗子及甜瓜籽

2024年04月20日 14:20 最後更新:18:16

楚國「武王墩墓」項目近日有新進展,出土了梅核、栗子及甜瓜籽等果蔬產品,為研究當時飲食文化提供了線索。

「武王墩墓」漂浮物含梅核、栗子及甜瓜籽

武王墩墓是目前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考古隊員在武王墩墓的東Ⅰ槨室中發現了一批漂浮的植物遺存,其中包括梅核、栗子、甜瓜籽等果品。

這些果品被初步鑒定為漿果和乾果兩類。由於腐化和炭化等原因,漿果只留下了梅核和甜瓜籽,而栗子則保存得相對完整,並展現出仍具有彈性的特點。

CCTV圖片

CCTV圖片

從植物學考古的專業角度出發,考古專家通常將果實歸類到植物分類中的「屬」這一級。至於武王墩墓發現的栗子,專家一般不再進一步區分是板栗還是其他細分種類。

為楚國飲食文化提供線索

此前在其他楚墓的考古發現中,也曾出土過相對豐富的栗子和梅核等果品。這些發現提供了對古代楚國飲食文化的了解。在本次武王墩墓的考古發現中,甜瓜籽也被發現在果品遺物中。

CCTV圖片

CCTV圖片

果品遺物主要在東Ⅰ槨室  不同槨室或具不同功能

考古學家還注意到,果品遺物主要在東Ⅰ槨室中發現,而其他槨室則未有發現。這可能暗示不同槨室具有不同的功能,放置的文物也因此而異。

央視新聞圖片

央視新聞圖片

墓葬的發現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據悉,武王墩墓位於中國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三和鎮徐窪村,自2020年開始進行考古發掘並取得多項成果。這座墓葬的發現對研究戰國晚期楚國高等級墓葬制度以及楚國東遷後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

CCTV圖片

CCTV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