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杜預力排眾議乘勝追擊 晉軍「勢如破竹」終滅東吳

史空穿梭

杜預力排眾議乘勝追擊  晉軍「勢如破竹」終滅東吳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杜預力排眾議乘勝追擊 晉軍「勢如破竹」終滅東吳

2022年06月15日 20:00 最後更新:22:08

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西元265年,司馬炎廢除了魏元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至此,原先鼎立的三國只剩下了東吳一家。東吳自孫權死後,內部權爭越演越烈,政局動盪。到西元264年孫皓做了國君後,政治愈加腐敗,人民徭役繁重,困苦不堪,西蜀的滅亡,更使東吳處於「齒寒」境地。

司馬炎畫像。(網上圖片)

司馬炎畫像。(網上圖片)

只是由於司馬炎剛稱帝,需要一段時間來安定內部,統一認識,再創造滅吳的條件;加上北方鮮卑、匈奴人時常進兵騷擾,牽制了西晉相當一部分力量,雙方處於相持抗衡的局面。

然而,昏庸的孫皓卻沒有利用這一良好時機鞏固內部的安定團結,奮發圖強,反而加重賦稅,對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和剝削,這就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短短的十來年,富饒的東吳國力虛弱到了極點,政權搖搖欲墜,早先晉吳相持抗衡的局面不復存在。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司馬炎見時機成熟,於西元279年冬發兵20萬,向東吳全面進攻。東吳的軍隊沒有多大抵抗能力,各路晉軍所向披靡。恰巧這時候,春雨連綿不絕,河水氾濫,給晉軍行軍作戰帶來困難。晉軍六路兵馬總督賈充上書司馬炎,建議收兵返回,另找機會伐吳。一些文武百官也附合,但鎮南大將軍杜預獲悉消息後,急忙上表,要求司馬炎下令乘勝進軍,一舉消滅東吳。

他力排眾議地說:「春秋時代,樂毅帶領燕國軍隊攻打齊國,在濟水一戰,佔領了齊國70幾座城池。現在我們的士氣非常高昂,要攻打吳國,就跟劈竹子一樣,只要劈開幾節,其他的部分一遇到刀鋒,必定能夠順勢破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司馬炎聽了杜預的話,認為頗有道理,遂下令繼續攻伐。果然,杜預所率領的晉軍,猶如破竹般「節節勝利」。還不到冬天,就消滅吳國而統一天下了。

「勢如破竹」原指形勢如同劈竹子一樣,劈開上頭幾節,下面各節就順著刀口裂開了。後用來比喻作戰節節勝利,毫無阻礙;亦用來比喻事情進展順利。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