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白虹貫日」暗藏預示 荊軻刺秦王不復還

史空穿梭

「白虹貫日」暗藏預示   荊軻刺秦王不復還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白虹貫日」暗藏預示 荊軻刺秦王不復還

2022年06月20日 20:00 最後更新:00:06

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戰國末年,秦國即將吞併全部六國,燕國危在旦夕。燕國的太子丹與秦王嬴政有舊仇,擔心秦國滅燕國後,自己沒有好下場,於是千方百計想阻擋秦國的進攻。當時秦國的軍事實力遠起燕國,太子丹於是想出派勇士刺殺秦王的主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太子丹的太傅鞠武不認同太子丹的主意,但又沒法阻止,便向他推薦了一位智謀深遠的燕國遊俠田光,建議太子丹同田光商討後再決定是否應該採取行動。豈料田光聽完太子丹的敘述後,不但表示贊成,還向他推薦了一位當時著名的勇士荊軻。

太子丹便向荊軻說出自己的設想:「我準備派您出使秦國,給秦王獻上豐厚的禮物。秦王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見有利可圖,一定會接見您。您在在上殿接近秦王時,就伺機挾持秦王,迫使他答應把侵佔各國的土地悉數歸還,並撤退軍隊。如果能這樣,那是最好的結果。如果秦王不答應,就馬上殺了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荊軻欣然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並和副手秦舞陽帶著裝有出逃燕國的秦國將領樊於期的首級匣和裡面藏有鋒利匕首的燕國督亢地圖匣上路了。

荊軻出門後,太子丹命人觀察天象。這時天上有一道白虹,但沒有貫穿太陽。因為古人認為虹象徵臣,日象徵君,白虹若能貫日,則預示臣行刺君能夠成功,沒有貫穿,則預示不能成功。太子丹當時憂心如焚,垂頭喪氣地說:「看來,我們的計劃要失敗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秦國的朝堂之上,荊軻獻上地圖,趁秦王展開地圖之際,迅即奪過已露出來的匕首,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著匕首刺向秦王,卻沒刺中,自己反被亂劍刺死。 

「白虹貫日」指白色的長虹穿過太陽,形容異常的現象;古人以為這種變異的天象,是人間君主遇害或英雄精誠感天的徵兆。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