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從大山走到中南大 凉山小夥畢業論文以6000字回顧「艱辛求學路」

美善人生

從大山走到中南大 凉山小夥畢業論文以6000字回顧「艱辛求學路」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從大山走到中南大 凉山小夥畢業論文以6000字回顧「艱辛求學路」

2022年06月24日 10:00 最後更新:06月28日 14:42

近日,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一位優秀畢業生的發言,因其畢業論文致謝部分有6000多字,勵志又感人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這名來自四川涼山彝族的男學生蘇正民是法學院商法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他這篇2.5萬多字的畢業論文中,用了6000餘字在致謝部分回顧了自己「坎坷崎嶇」卻「充滿了光亮和希望」的求學之路,還不忘在結尾感謝65位幫助過他的好心人。

更多相片
影片截圖

近日,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一位優秀畢業生的發言,因其畢業論文致謝部分有6000多字,勵志又感人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影片截圖

這名來自四川涼山彝族的男學生蘇正民是法學院商法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他這篇2.5萬多字的畢業論文中,用了6000餘字在致謝部分回顧了自己「坎坷崎嶇」卻「充滿了光亮和希望」的求學之路,還不忘在結尾感謝65位幫助過他的好心人。

網上圖片。蘇正明去學生家家訪

他的父親是位極其熱愛讀書的人,不過家境貧寒,讀了3年小學就輟學回家種田、放牛。在得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大山裡走進了很多來自大城市支教的老師後,父親不顧村裡人驚訝的眼神,就算是砸鍋賣鐵,也義無反顧地把他們三個孩子都送去了學校。

影片截圖

由於蘇正民和家人的母語都是彝語,語言是他求學路上的第一個難關,老師們說的漢語他從未接觸,完全聽不懂,拼音也經常拿零分,一度曾想要放棄讀書。還好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教老師們的耐心教導,點亮了他那條「狹窄崎嶇的小路」。之後他發憤圖強,省吃儉用將生活費都用來買教材,一有時間就會拿起書練習漢語,晚上同學都休息了,他就偷偷開手電筒,趴在床上繼續學習。

網上圖片。蘇正民(中)和妹妹、母親

一直都是優秀學生的他受邀參加「百生講壇」演講比賽,為大家介紹大涼山的故事,蘇正民說這個比賽是他「大學生涯重要的節點」,讓他真正樹立了信心,擺脫了自卑。施比受更有福,他也想為家鄉的孩子做點什麼,於是號召同學們發起了幫助涼山兒童的助學計劃,幾年下來有180名師生資助了65名貧寒學子。畢業後他打算回到家鄉支教「點亮更多涼山『 阿依們』(彝語:孩子們)的求學之路」,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在蘇正民論文的致謝部分提到,他來自大涼山的一個小山村,在深山裡食物匱乏,他從小就營養不良,村裡的老人也常對他的父母說,這麼營養不良的小孩很難養活。然而他還是如其小名「石頭」般,跌跌撞撞地活下來了。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他的父親是位極其熱愛讀書的人,不過家境貧寒,讀了3年小學就輟學回家種田、放牛。在得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大山裡走進了很多來自大城市支教的老師後,父親不顧村裡人驚訝的眼神,就算是砸鍋賣鐵,也義無反顧地把他們三個孩子都送去了學校。

山路蜿蜒崎嶇,看著近走著遠,他們每天都要走兩三個小時才能到達學校。而所謂的學校,也不過是黃土砌的泥瓦房,山裡雨多,經常屋外大雨,屋內也下著小雨。

網上圖片。蘇正明去學生家家訪

網上圖片。蘇正明去學生家家訪

由於蘇正民和家人的母語都是彝語,語言是他求學路上的第一個難關,老師們說的漢語他從未接觸,完全聽不懂,拼音也經常拿零分,一度曾想要放棄讀書。還好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教老師們的耐心教導,點亮了他那條「狹窄崎嶇的小路」。之後他發憤圖強,省吃儉用將生活費都用來買教材,一有時間就會拿起書練習漢語,晚上同學都休息了,他就偷偷開手電筒,趴在床上繼續學習。

父親沒日沒夜地工作養家,不幸離世得早,三個子女都是靠母親獨自拉扯大的。雖然她的母親只是一個不起眼的清潔工人,但她總是教導孩子們做人做事和打掃一樣,要乾淨認真。憑藉著堅持和刻苦,他如願考上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終於實現了「逃離」大山的夢想。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一直都是優秀學生的他受邀參加「百生講壇」演講比賽,為大家介紹大涼山的故事,蘇正民說這個比賽是他「大學生涯重要的節點」,讓他真正樹立了信心,擺脫了自卑。施比受更有福,他也想為家鄉的孩子做點什麼,於是號召同學們發起了幫助涼山兒童的助學計劃,幾年下來有180名師生資助了65名貧寒學子。畢業後他打算回到家鄉支教「點亮更多涼山『 阿依們』(彝語:孩子們)的求學之路」,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網上圖片。蘇正民(中)和妹妹、母親

網上圖片。蘇正民(中)和妹妹、母親

天文館專家長途跋涉1300里走進鄉村小學開展流動科學課,佈置有趣功課為學童科普天文知識。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大米Video》報導,北京天文館首席科普專家寇文近日攜帶100份特殊禮物,跨越1300里來到河南一所鄉村小學,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流動科學課」。這名58歲的專家不僅親自授課,還佈置了一項有趣的功課,旨在讓更多孩子了解天文的魅力。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悉,寇文從2003年開始進入天文館工作,從事天文科普進學校組織大家進行觀測活動,至今已有20年時間。2020年時,寇文所在的天文館和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為了致力於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普及天文知識,尤其注重偏遠地區。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為此,他們精心策劃了一個「上知天文」的社交平台帳號來傳播這個天文知識,至今已經堅持了4年。現時,該短視頻平台已經發佈了461條短視頻,其中還有很多短視頻被當成教學課件,讓孩子對天文學能有更深入了解。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而此次來到這裡進行科普,為了讓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寇文佈置了一項利用星圖尋找星星的功課,讓孩子們獨立地使用星圖找到天上的星星,從而親身體驗天文學的魅力。寇文看到課堂上這些5、6年級的學生眼神中閃爍著好奇和渴望知識的光芒時,他就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看到孩子眼裡的光,我就有成就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