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地下鬥爭的傳奇人物鄧發

歷史長河

香港地下鬥爭的傳奇人物鄧發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香港地下鬥爭的傳奇人物鄧發

2022年06月24日 10:00 最後更新:21:41

鄧發少年時代就投身工人運動,先後參加香港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第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周恩來曾評價:「鄧發同志是工人隊伍培養出來的領袖,為中國工人階級聯合戰線,同時也為世界工人階級聯合戰線建立了光輝的成績。」廖承志稱鄧發是工人運動中「最光亮的楷模之一。」

工人隊伍培養出來的領袖鄧發。

工人隊伍培養出來的領袖鄧發。

鄧發出生於廣東雲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兄弟姐妹十人中排行第八,乳名「八仔」。年僅15歲的鄧發在做勤雜工期間,認識了海員工人領袖蘇兆征,得到了革命思想的啟蒙教育。

更多相片
工人隊伍培養出來的領袖鄧發。

鄧發少年時代就投身工人運動,先後參加香港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第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周恩來曾評價:「鄧發同志是工人隊伍培養出來的領袖,為中國工人階級聯合戰線,同時也為世界工人階級聯合戰線建立了光輝的成績。」廖承志稱鄧發是工人運動中「最光亮的楷模之一。」

省港大罷工。

鄧發出生於廣東雲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兄弟姐妹十人中排行第八,乳名「八仔」。年僅15歲的鄧發在做勤雜工期間,認識了海員工人領袖蘇兆征,得到了革命思想的啟蒙教育。

1925年6月23日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沙基慘案」。

6月23日,回到廣州的鄧發和罷工工人和廣州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10 萬人湧到廣州東較場,聲討帝國主義在上海的大屠殺,並舉行反帝示威大遊行。遊行惠愛路、永漢路、長堤,鄧發和示威群眾沿途振臂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廣州租界沙面」等口號。當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到達沙基時,帝國主義軍隊在對岸沙面,突然開機槍、步槍掃射遊行群眾。停泊在珠江白鵝潭的英法葡的軍艦也同時開炮轟擊示威群眾,打死52人,重傷177人,輕傷無數。鄧發目睹帝國主義制造這一駭人聽聞慘案,怒髮衝冠。他邊勸導海員立即疏散轉移,邊對工人說「我們必須堅持反抗帝國主義,討還血債。」

1945年10月,鄧發在法國原中國大使館門前。

鄧發在工人運動的暴風雨中經受鍛煉,迅速成長,更深刻地領悟了馬列主義思想的真諦。1925 年10 月,經蘇兆征介紹,鄧發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把全部身心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

但不幸的是,這位為中共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領導人,卻在1946年的「四八空難」中不幸遇難,年僅40歲。1946年4月8日,鄧發與王若飛、秦邦憲、葉挺及其夫人李秀文等乘美機從重慶飛往延安。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機上17人全部遇難。

1925年6月19日,在陳延年、蘇兆征、鄧中夏等人領導下,省港大罷工像洶湧澎湃的怒潮一樣,在南海之濱的大都市香港爆發了。參加這次著名的震動中外大罷工的有香港和廣州租界沙面的工人共25 萬人。鄧發踊躍參加這次罷工鬥爭,是鬥爭中的積極分子。當時,英帝國主義不僅拒絕了罷工工人提出的條件,還宣布戒嚴,調動軍艦示威,並對支持罷工的廣東革命政府進行封鎖。香港13萬罷工工人萬分憤慨,紛紛離開香港,回到廣州。

省港大罷工。

省港大罷工。

6月23日,回到廣州的鄧發和罷工工人和廣州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10 萬人湧到廣州東較場,聲討帝國主義在上海的大屠殺,並舉行反帝示威大遊行。遊行惠愛路、永漢路、長堤,鄧發和示威群眾沿途振臂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廣州租界沙面」等口號。當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到達沙基時,帝國主義軍隊在對岸沙面,突然開機槍、步槍掃射遊行群眾。停泊在珠江白鵝潭的英法葡的軍艦也同時開炮轟擊示威群眾,打死52人,重傷177人,輕傷無數。鄧發目睹帝國主義制造這一駭人聽聞慘案,怒髮衝冠。他邊勸導海員立即疏散轉移,邊對工人說「我們必須堅持反抗帝國主義,討還血債。」

1925年6月23日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沙基慘案」。

1925年6月23日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沙基慘案」。

鄧發在工人運動的暴風雨中經受鍛煉,迅速成長,更深刻地領悟了馬列主義思想的真諦。1925 年10 月,經蘇兆征介紹,鄧發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把全部身心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

大革命失敗後,廣州等城市陷入白色恐怖中,鄧發曾長期在香港、廣州等地領導黨的地下工作,屢屢化險為夷,出色完成了為黨收集情報、懲處叛徒、營救同志、組織秘密會議、保衛組織安全等艱巨任務。

在港期間,工人運動轉入低潮,大批職工會或被迫解散,或轉入地下。鄧發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出生入死,深入工人群眾之中,開展教育和組織工作。他不顧個人安危,輾轉香港、廣州、上海和汕頭等地,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籌劃全國工人運動,並積極援助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他積累起進行合法鬥爭和地下鬥爭的經驗,成長為香港工人運動著名領導人。

鄧發常常冒著被搜捕和跟蹤的生命危險,領導香港、廣州的黨組織堅持革命鬥爭。1930 年秋,鄧發在香港檢查工作時不幸被捕, 慘遭毒打,他憑著自己的鬥爭經驗,沉著應對敵人的審訊,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經組織營救被保釋出獄。出獄後,黨組織安排他養傷,但他不顧身體的傷痛,堅持在組織工作。他對妻子說:「組織遭破壞,如果我們不抓緊工作,還要有更多的同志付出血的代價,我的身子硬,吐點血又算得了什麼呢?要像顧正紅那樣,在刑場上毫無懼色,頭可斷,血可流,奮鬥精神不可滅。」

就這樣,他帶著傷痛,繼續領導地下黨的同志和革命群眾同敵人堅決鬥爭。由於他工作出色,敵人將他列為重點通緝對象,懸賞5萬元捉拿他。

「你不把谷子撒在地上,怎望它長出芽來?」這是鄧發生前常說的一句話。他的一生,無論經歷多少驚濤駭浪,總是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為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的幸福甘願拋灑自己的熱血乃至生命。

1930年9月,鄧發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六屆三中全會,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因工作需要,鄧發奔赴福建,繼續開展革命鬥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鄧發任國家政治保衛局局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7年12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39年,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40年,兼任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1945年4月,當選為中國解放區職工聯合會籌備委員會主任,並於9月出席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世界職工代表大會。

1945年10月,鄧發在法國原中國大使館門前。

1945年10月,鄧發在法國原中國大使館門前。

但不幸的是,這位為中共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領導人,卻在1946年的「四八空難」中不幸遇難,年僅40歲。1946年4月8日,鄧發與王若飛、秦邦憲、葉挺及其夫人李秀文等乘美機從重慶飛往延安。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機上17人全部遇難。

這個噩耗傳到延安後,延安軍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當中,1946年4月19日,延安舉行了一場隆重的祭悼「四八」烈士大會,在延安的領導人全部出席,毛主席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周恩來題詞:「黑茶山頂,延安河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9年10月,在鄧發的家鄉廣東雲浮市,建立了一座「鄧發生平事跡展示館」,記錄了鄧發傳奇的一生。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