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前大埔區議員

珍寶海鮮舫駛離香港,下落不明,實在讓人十分難過,尤其近年香港重視文物保育,雖然海鮮坊並不是建築物,更加沒有文物評級,但是如果能夠保存下來也是香港人歡喜的集體回憶。從不少媒體報道當中知悉,海鮮舫業主過去數年已花費不少於海鮮舫維修和保養,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虧損,近幾年新冠疫情更加能夠理解無法持續經營下去。

業主也願意花費拖去東南亞柬埔寨維修保養,但年近半百的珍寶海鮮舫要出遠洋大海,最後遇上大風大雨出事翻沉實在不幸。雖然網絡上有不少匿名流傳,用陰謀論看待海鮮舫翻沉因由。只要我們用常理推測,珍寶海鮮舫仍然具有實物價值,不會有業主隨意主動將其棄置,尤其維修目的地如果真的是柬埔寨,當地有湄公河和西港。對於正在改革開放的柬埔寨來說,連賭場也歡迎興建,珍寶海鮮舫維修後如不能夠拖回香港,也大可以落戶當地,相信海鮮舫的用途和規範比香港會更加寬鬆。

其實保育集體回憶都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老舊的運作模式始終會被時代淘汰,一成不變保留舊有事物並不是持續可行的方法。好像香港仔船上吃海鮮有近百年歷史,但當時養魚技術沒有今天先進,海鮮需要保存在海水養殖籃中,需要吃的時候才拿出來,這也是「海上線」的寶貴之處。但今時今日普通屋邨酒樓都已經有魚缸養殖游水海鮮,刻意保留也難以競爭下去。

我們應該向前看, 珍惜眼前仍然能夠改變的事實,包括盡全力協助保育太白海鮮舫。參考位於大埔墟市中心的香港鐵路博物館,面積有6,500平方米,是在舊大埔墟火車站原址上改建而成的戶外博物館。火車站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經修復及重新佈置後,博物館於1985年開放予市民參觀。舊火車站大樓建於1913年,是一座風格獨特的金字頂中國傳統建築。隨着時代的轉變,在保留有價值的事物同時,未必需要繼續運作原有功能。日後太白海鮮舫可以引入其他推廣旅遊藝術等等文化元素,繼續成為香港一道具有中國風的文化景點。




青研香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