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段崇智:港教研國際上佔一席 現今社會應以知識創造「金礦」

社會事

段崇智:港教研國際上佔一席 現今社會應以知識創造「金礦」
社會事

社會事

段崇智:港教研國際上佔一席 現今社會應以知識創造「金礦」

2022年06月27日 09:43

培育社會未來所需人才,關鍵之一是高等教育發展。香港回歸以來,高等教育體制多番蛻變,現今資助大學和私立院校百花齊放,教學和研究方向多元。受美式教育薰陶、從事生物醫學研究多年的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港大學教研水平在國際上可佔一席位,未來的路向如何走,需配合本港知識型經濟社會方向發展,大學要為知識的創造、傳遞和應用,預備好暢通完善的「一條龍」管道。

政府最新人口普查數字顯示,本港有逾二百一十萬人完成高等教育,即文憑或證書、副學位課程及學位課程,比例近三成四,較○五年的一成六增逾一倍。事實上,本港現有二十二所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除了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八所大學、政府直接資助的演藝學院,還有十四所自資院校,提供不少職業導向為本的課程,中學畢業生的升學途徑多元,令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逐年提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對政府大力投放創科感鼓舞

與現今蓬勃境況不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港高等教育體系尚未成熟,不少人選擇留學海外,中大校長段崇智是其中之一。他透露,離港外闖的那些年,他亦留意本港高教界發展,坦言本港大學「只有教學沒有研究」,直至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前稱)在九一年設立研究資助局,始建立起大學額競逐研究項目的文化。

「近十幾年開始,有很多『港產』學術論文,是寫得不錯的。」段崇智一○年起在研資局生物學及醫學學科小組擔任外評成員,負責評審研究項目,一三年起更獲委任為小組主席。他形容本港大學的研究工作,隨着政府投入資源,開始有所發展,而他回港後,聽到特首林鄭月娥要大力投放資源於創科、發展InnoHK,更是感到鼓舞。

段崇智。資料圖片

段崇智。資料圖片

移民潮失人才 加快水速「補漏」

段崇智感歎香港幅員雖小,但不少大學教研水平在國際上可佔一席位,最新的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排名中,更有五所大學攻佔世界百大。他以中大為例,指近五年的世界排名節節上升,最新位列第三十八位,與多倫多大學、紐約大學等北美學府水平相若。

提到近年移民潮令本港人才流失,段崇智認為,知識型經濟是如今社會發展趨勢,而知識就如水一樣需要流動、需要管道傳遞,接通到末端以容器盛載起來,大學要做好「一條龍」的接連角色;移民潮所走掉的一批人才,等於管道出現漏洞,解決方式之一是補漏,二是加快「水」的流速,「這樣就算有洞,但水流速度夠快,到達末端、盛載起來的『水』總比漏走的多。」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人才建立初創 形成循環

段崇智認為挽留外地人才,亦是社會發展關鍵,「可能有人認為他們和本地生在就業上造成競爭,但這是不正確的。」他解釋,現今社會已非挖金礦時代、資源挖完就枯竭的「資源導向型經濟」,反而應以知識創造「金礦」,用人才建立初創公司,增加工作機會,繼而形成循環。

他引用十八世紀德國教育家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指大學任務有二:教謀生、教做人,認為大學教育需全人發展,不能只教技能,否則只消三、五年便會被科技淘汰。推展至香港未來應如何發展,他同樣覺得若純粹着眼經濟,只會處於被動,「但知識是無止境的,愈多知識就能創造愈多機會,大學是在經營知識的事業,要做的事是創造『可操作的知識』(Actionable knowledge)。」

段崇智指,大學任務有二:教謀生、教做人;認為大學教育需全人發展,不能只教技能,否則只消三、五年便會被科技淘汰。

段崇智指,大學任務有二:教謀生、教做人;認為大學教育需全人發展,不能只教技能,否則只消三、五年便會被科技淘汰。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于君,獲選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第24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基礎醫學獎得主,以表彰她在消化道腫瘤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和貢獻。

吳楊獎被譽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今屆共有15名醫藥衞生範疇的專家獲獎,而于教授為榜上唯一來自本港學府的學者。

于君(中)。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中)。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同時亦是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教授,她表示:「我很感謝吳楊獎的專家組和委員會,對我和我團隊在消化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工作予以肯定,授予我這個醫藥衞生領域最高榮譽。我們將繼續努力,發揮團隊優勢,並珍惜各方支持。基礎科研是推動醫學進步和發展必不可缺的因素。我和研究團隊經常埋首實驗室中進行嚴謹的基礎和轉化科研,致力為臨床醫學帶來貢獻。研究工作雖然艱苦,但我卻因為優秀的工作夥伴而享受這個艱辛的過程。」

除了身兼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歐洲科學院院士和香港科學院院士外,于教授亦是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她先後獲頒國內外重要學術獎項多達50餘個。她從事消化疾病研究30年,現為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她在揭示消化道腫瘤發病分子機制、闡明腸道微生態與腫瘤的關係、脂肪肝和相關肝癌機制、開發早期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自主專利研發的腸癌和胃癌早期診斷標誌物更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應用於臨床檢測。

于君。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中大醫學院圖片

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是由國家科技部批准,經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利用社會資源,與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於1994年共同設立,包括特殊貢獻獎,以及在基礎醫學領域、臨床醫學領域、藥學領域和公共衞生領域的獎項,旨在表彰和獎勵在醫藥衞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以促進國家醫藥衞生發展的醫學或藥學學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