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漢代得天下全靠迷信思想?

歷史長河

漢代得天下全靠迷信思想?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漢代得天下全靠迷信思想?

2022年06月30日 12:48 最後更新:21:31

雖說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事早就深烙在我們的史學認知上,但其實武帝「獨尊儒術」是否想壟斷天下之思想就難以確定。畢竟這個說法是由學者易白沙在1916年《青年雜誌》中提出,並未見於中國古籍中。無論如何,在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後,儒家經學確實經歷了一個轉捩點,就是從神聖的聖賢書變成了荒唐離奇的奪政工具。

那麼儒學經書又是怎麼染上怪誕不經的色彩呢?先得從讖緯學說開始着手解釋。「讖」與「緯」本為二物,前者用作「預決吉凶」之用,比如在先秦時期「亡秦者胡也」的預言隱語就是「讖」的一種;後者的「緯」則是儒家七經引申而來的文化衍生品,譬如由《詩經》相應而成的《詩緯》般。本來兩者在合流之前,其原始概念、目的都有所不同,但因為後來漢人都會從圖讖、讖言的角度,去了解經學中所提及的吉凶禍福和治亂興衰。比方說,《漢書・五行志》會把「鐵樹開花」一事視作上天警告那些生活靡爛的官僚大亨、皇室宗族。因此,時人慢慢亦慣於把二者並稱,使「讖緯」、「經讖」等名號也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殷商龜甲占卜文(網上圖片)

殷商龜甲占卜文(網上圖片)

讖緯雖在歷史舞台些粉墨登場,但作為一種特殊的神秘文化,它又是從何時起能引起當權者的注意力,從而使經學神學化呢?大抵要從漢初那神仙方術、陰陽災異說盛行之時開始說起。西漢前期,統治穩定,社會富足,導致統治者有更多的餘力放在羽化登仙之事上。既有相信「漢當土德」,所以要易服為黃色的漢文帝,也有一遇災異便「博問經學之士,有以應變」的漢宣帝。因此可以說,儒學經書會質變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本來整個時代思維、氛圍都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所以一部份的經師為了獲得恩寵,便會把災異譴告、符瑞受命等神學學說當作解經的方法,以求聖寵,從而導致了經學神學化的現象出現。

儒家大賢董仲舒便是率先提倡以陰陽災異說解經的領頭人。在三篇對策中,董仲舒視災異作為天的意念,認為上天監督着政權的治亂興衰。之所以《春秋》中災難頻生,就是因為孔子身處的春秋戰國正是一個動蕩無序的亂世。當然,在現今看來這種災異解經之法略有曲解經文之嫌,但在董仲舒被武帝推崇至「儒者宗」後,他的思想學說便不免影響了漢代一代代的學子,比如西漢著名的經學巨擎夏侯勝、劉向等人都推崇着這一解經方法。

西漢大儒董仲舒之像(網上圖片)

西漢大儒董仲舒之像(網上圖片)

那麼經學神化又如何跟奪天下扯上關係的呢?只因在學術界大儒等人的薰陶下,一些方士化的儒生神化的對象從聖賢本人變成了當今的掌權者。除了劉邦斬白蛇起義本就荒誕外,後來孔子寫《春秋》一事也在讖緯解說下變成是「受端門之命(即皇室之命)」而製作,可以說這樣不但確立漢室天命神授論,也是儒學作為官方最高學術權威最好的依據。

經學在漢代本為政治的附庸,只是在分崩离析的西漢帝國、曇花一現的新莽王朝、盛極一時的東漢王朝中,讖緯漸漸擺脫了附庸的身份。本來在統治者的如意算盤中,讖緯一物本應是他們君權神授的證明,但因為西漢末期災禍叢生,讖緯卻變成了統治者無能失德的鐵證。正當社會上民怨沸騰,厭漢思潮滋長蔓延時,西漢末帝漢哀帝同意按讖緯之言,進行「改元易號」。哀帝不僅是想順延國祚,更希望透過此舉治療自己那沉疴宿疾。可惜,到最後行而未效。不單是運轉象徵的嘉瑞祥符久不現身,連纏身已久之疾也毫無康復痕跡。雖說「改元易號」一事最後淪為鬧劇一場,但我們可以看到事件的本質就是西漢朝廷欲借助讖緯文化去解決政治危機,只不過矛盾的是把哀帝推至風尖浪口的亦是讖緯預言。

在一番徒勞無果後,西漢帝國便頹如山倒。王莽終篡漢,而為了取代劉氏,王莽也未有愧對他那「讖緯學說集大成者」的稱號。為了這齣登基大戲,王莽先以謠讖、碑讖等作為其篡位的工具,繼以用白雉、灵芝等祥瑞為其鋪路,最後以銅匱書符、金策璽印等作為落幕。因為讖緯學說在政局紊亂之時,為王莽贏得一片江山,以至於新朝十五年間都被讖緯思想所籠罩着。只是王莽沒想到助其得天下的讖緯迷信,竟在最後終結了他那傳之萬世的帝國夢。

王莽篡漢(網上圖片)

王莽篡漢(網上圖片)

在統一戰爭中,漢室後人——劉秀因應「劉氏復起,李氏為輔」的讖語而起兵奪位,所以即便在新朝結束後,讖緯之事也未有離開政壇,反而攀上了一個新高峰。比起王莽立讖緯為官學,劉秀所做的似乎更進一步。讖緯不單純是以「內學」之名領先於一眾經典,更是被當成是官方意識形態而頒布全國。雖說當時「儒者爭學圖緯」,但他們並非打從心底相信讖緯,只是因為他們對讖緯的態度是忠誠朝廷的指標,而對讖緯之學的掌握則代表了升官進爵的可能性。

那麼劉秀對經讖的「篤信不疑」又是真的嗎?恐怕不是。與其說他相信,他更像是看中了讖緯那能讓人蠱惑人心的語言魔力,嘗試把它當成意識形態的工具。他之所以要官方化讖緯,是因為他急於掌握讖緯的正統解釋權,以防再有野心家偽造讖言,掀起天下之爭。如日後再來人私造讖緯,自然就要按罪論處,就連宗室血親也不例外。漢明帝當時問罪異母兄弟楚王劉英的主要罪名便是私造圖讖。

當圖讖官方化時,某程度上「讖」的預言功能便可以說是消失得無影無蹤,而讖緯之學也完全淪為統治階層的工具。而在光武帝去逝後,後來的繼位者也有通過不同的方法來延續這個祖輩傳來的工具的壽命。只是盛極必衰,隨着東漢政權崩塌,讖緯圖書也開始走上衰敗之路。

劉秀一統天下(網上圖片)

劉秀一統天下(網上圖片)

只是讖緯的消亡並不等同經學可以重返榮光,因為長久而來在雜糅陰陽模式下存活的經學著作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不論是當初統治者援讖入經,還是後來儒者們嘗試把讖、經同化,都使經學自身的學術純潔性已被侵食得所剩無幾。如賈逵當初為了立《左氏傳》,不惜以曲解經書為代價,一昧在當中加插讖緯之說來搏得統治者青睞。

另一方面,這種讖緯至上的學術風氣使經文大義無人問津,甚至那些潛心儒術的學者也被當成異類。所以到了東漢後期,即便太學生人數高達三萬人,但亦無阻學風日壞,章句漸疏的學術弊端。比起載道說事,他們更多的是在競尚浮華。因此讖緯的隕落其實就是今文經學的式微,而兩者相宿相生的關係到最後依然存在。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