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歷史長河

古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舊址

2022年06月28日 10:00 最後更新:14:52

古氏宗祠——中區縱隊成立暨珠江縱隊司令部活動舊址,位於中山市五桂山區南橋村檳榔山14號,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這裡也是中山人民抗日鬥爭展覽館。

古氏宗祠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

古氏宗祠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珠江三角洲敵後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裝。1943年,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中區縱隊司令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司令部曾先後在古氏宗祠開展革命活動。1944年10月1日,中區縱隊在此宣布成立。解放戰爭時期,古氏宗祠仍為五桂山區人民開展對敵鬥爭的駐地。

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戰略轉移至順德和中山地區後,成立順德抗日游擊隊、中山人民抗日游擊隊,加上逐步改編的廣州市區游擊第二支隊部分隊伍是珠江縱隊的前身。在抗日游擊戰爭中,這支部隊由幾十人發展至近3000人,成為華南敵後抗戰的一股重要力量。1944年10月1日,南番中順游擊區在此召開「珠江地區游擊幹部和中山地方黨組織負責人大會」,宣布中區縱隊成立。1945年1月15日,經中共中央批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中山公開宣布成立,司令員林鏘雲,政委梁嘉,副司令員謝斌,參謀長周伯明,政治部主任劉向東。珠江縱隊下轄2個支隊和1個獨立大隊。後經過不斷發展,已經有3000多人,民兵5000多人,實力大大增強。

珠江縱隊

珠江縱隊

珠江縱隊在挺進西江之際,遭遇日偽軍共7000餘人,這支由駐廣州日偽軍第四十三師、偽護沙總隊、番禺縣偽警察隊組成的隊伍從3月31日起開始對禺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萬人掃蕩」。珠江縱隊第二支隊在民兵配合下,採取伏擊戰、「麻雀戰」等方式打擊日偽軍。這場反「掃蕩」戰鬥持續了20多天,殲滅日偽軍130多人,第二支隊犧牲6人,民兵犧牲60多人,最終取得了反「掃蕩」戰鬥的勝利。

在珠江縱隊挺進西江之時,日軍1000多人、偽軍第四十二師2000多人和「曲線救國軍」1000多人,兵分六路向五桂山根據地進攻,駐成家、坦洲的日偽軍3000多人向鳳凰山地區進攻。珠江縱隊第一支隊在周伯明領導下,採取靈活戰術與日偽軍進行周旋,共斃傷日偽軍90餘人,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之後,由於五桂山根據地條件日益嚴峻,周伯明帶領珠江縱隊第一支隊轉移到東江地區,後來編入東江縱隊,繼續執行挺進粵北的任務。

珠江縱隊及其前身在遠離黨中央,孤懸敵後的情況下,堅決執行黨的指示,堅持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依靠人民群眾,靈活運用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前期戰鬥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水網地帶,後期擴展至粵中、西江和粵北地區,這支隊伍堅持7年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對敵作戰200多次,殲敵3300餘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及軍用物資,為民族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卓越貢獻。

古氏宗祠

古氏宗祠

古氏宗祠是清道光年間該村鄉紳古騰芳兄弟捐資興建的,為古姓族人祠堂。1883年重修。建築坐西南向東北,三間兩進,磚木結構,佔地面積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0平方米。1980年,中山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對古氏宗祠進行修繕。2002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再次撥款修繕,並在祠堂旁邊建起近600平方米的停車場。目前保存狀況良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