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中國資本市場諮詢組合夥人劉大昌表示,目前只剩一隻市值逾千億元、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仍未回流本港,預計未來中概股對本港新股集資額的貢獻,不會再如過去3年每年有約1000億元般大,但中美監不確定因素短期內持續,預計會持續推動中概股來港上市。目前仍有20多隻中概股符合來港第二上市的門檻,而其他則可透過雙重上市。

上市公司商會早前建議,參考美國納斯達克,本港另設科技板,專門吸納高增長公司,尤其在半導體、SaaS(軟件即服務)、機械人、自動化等領域,並大幅簡化上市審批。畢馬威中國香港區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夥人朱雅儀表示,參考北京交易所的上市門檻,為仍在研發階段的科技公司,其盈利要求未達主板要求,相信若本港設立科技板,對吸引科企來港上市有幫助。

畢馬威預計,本港2022全年有約80隻新股上市,集資高達2000億元。若環球最壞情況已在上半年反映,下半年投資氣氛改善,及公司估值能提高,對本港全年新股集資額全排名首5位感樂觀。朱雅儀表示,目前有約170間公司已遞交上市申請,當中大部分為科技及醫療企業,相信這兩個板塊將會繼續為推動本港IPO的動力。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方面,朱雅儀表示,本港SPAC上市步伐較預期慢,但由於本港SPAC上市門檻較高,相信申請人發起時已經充分考慮,成功上市的機會率大,預計今年有約10宗SPAC掛牌。(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