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天問一號公布近期拍攝火星影像

兩岸

天問一號公布近期拍攝火星影像
兩岸

兩岸

天問一號公布近期拍攝火星影像

2022年06月29日 13:11 最後更新:15:13

「天問一號」任務經過近兩年的飛行和探測,火星車和環繞器配置的13台科學載荷共獲得約1040GB原始科學數據,經過地面接收處理,形成的標準科學數據產品,按月滾動提交給科學家團隊進行分析、解譯,有關科學成果已在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陸續發表。這些科學數據將擇機向全球科學家開放,歡迎全球科學家積極申請研究,共同推進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事業。

環繞器高分相機拍攝蒙德環形坑邊緣影像,空間分辨率約0.5m,該環形坑直徑約91km,圖像展示了蒙德環形坑坑緣的地貌特徵,圖左下部為環形坑內部,坑緣可見明顯向坑內坍塌的現象。

環繞器高分相機拍攝蒙德環形坑邊緣影像,空間分辨率約0.5m,該環形坑直徑約91km,圖像展示了蒙德環形坑坑緣的地貌特徵,圖左下部為環形坑內部,坑緣可見明顯向坑內坍塌的現象。

本著開放共享的合作精神,國家航天局積極推進與各國航天機構和科學界的合作,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共享所屬火星軌道器軌道數據,開展碰撞預警合作;「祝融號」火星車與歐洲太空總署「火星快車」軌道器開展數據中繼通信試驗,實現中歐火星科學數據中繼合作;在火星日凌前後,與俄羅斯、德國、意大利、澳洲、南非等國的天文台站,利用「天問一號」環繞器和「火星快車」軌道器聯合開展對太陽的掩星觀測,進行太陽風等科學研究。這些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豐富了人類的知識,為科學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更多相片
環繞器高分相機拍攝蒙德環形坑邊緣影像,空間分辨率約0.5m,該環形坑直徑約91km,圖像展示了蒙德環形坑坑緣的地貌特徵,圖左下部為環形坑內部,坑緣可見明顯向坑內坍塌的現象。

「天問一號」任務經過近兩年的飛行和探測,火星車和環繞器配置的13台科學載荷共獲得約1040GB原始科學數據,經過地面接收處理,形成的標準科學數據產品,按月滾動提交給科學家團隊進行分析、解譯,有關科學成果已在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陸續發表。這些科學數據將擇機向全球科學家開放,歡迎全球科學家積極申請研究,共同推進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事業。

祝融號拍攝巡視區影像,圖像為火星車進入冬季休眠狀態前拍攝,展示了巡視區域一處沙丘地貌的局部特徵。

本著開放共享的合作精神,國家航天局積極推進與各國航天機構和科學界的合作,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共享所屬火星軌道器軌道數據,開展碰撞預警合作;「祝融號」火星車與歐洲太空總署「火星快車」軌道器開展數據中繼通信試驗,實現中歐火星科學數據中繼合作;在火星日凌前後,與俄羅斯、德國、意大利、澳洲、南非等國的天文台站,利用「天問一號」環繞器和「火星快車」軌道器聯合開展對太陽的掩星觀測,進行太陽風等科學研究。這些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豐富了人類的知識,為科學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南極冰蓋影像,圖像展示了火星南亟亟冠,研究認為火星兩極長期和永久性的極冠主要由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和水冰構成。

以下是天問一號近期拍攝的火星影像。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阿拉伯高地撞擊坑影像,圖像展示了該地區分佈的數十個撞擊坑的地貌特徵。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阿拉伯高地撞擊坑影像,圖像展示了該地區分佈的數十個撞擊坑的地貌特徵。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水手大峽谷西部地貌影像,水手大峽谷東西延伸超過4000km,南北寬150-700km,最深可達7km。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水手大峽谷西部地貌影像,水手大峽谷東西延伸超過4000km,南北寬150-700km,最深可達7km。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阿斯克拉山影像,直徑456km,高18km,圖像顯示了阿斯克拉山頂的火山口特徵,存在多個火山口坍塌事件。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阿斯克拉山影像,直徑456km,高18km,圖像顯示了阿斯克拉山頂的火山口特徵,存在多個火山口坍塌事件。

祝融號拍攝巡視區影像,圖像為火星車進入冬季休眠狀態前拍攝,展示了巡視區域一處沙丘地貌的局部特徵。

祝融號拍攝巡視區影像,圖像為火星車進入冬季休眠狀態前拍攝,展示了巡視區域一處沙丘地貌的局部特徵。

以下是天問一號近期拍攝的火星影像。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南極冰蓋影像,圖像展示了火星南亟亟冠,研究認為火星兩極長期和永久性的極冠主要由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和水冰構成。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南極冰蓋影像,圖像展示了火星南亟亟冠,研究認為火星兩極長期和永久性的極冠主要由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和水冰構成。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阿拉伯高地撞擊坑影像,圖像展示了該地區分佈的數十個撞擊坑的地貌特徵。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阿拉伯高地撞擊坑影像,圖像展示了該地區分佈的數十個撞擊坑的地貌特徵。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水手大峽谷西部地貌影像,水手大峽谷東西延伸超過4000km,南北寬150-700km,最深可達7km。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水手大峽谷西部地貌影像,水手大峽谷東西延伸超過4000km,南北寬150-700km,最深可達7km。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阿斯克拉山影像,直徑456km,高18km,圖像顯示了阿斯克拉山頂的火山口特徵,存在多個火山口坍塌事件。

環繞器中分相機拍攝阿斯克拉山影像,直徑456km,高18km,圖像顯示了阿斯克拉山頂的火山口特徵,存在多個火山口坍塌事件。

往下看更多文章

為移民火星鋪路 荷蘭公司研究人類於外星「生BB」

2023年11月19日 10:20 最後更新:11:31

荷蘭一家公司正在研究太空繁衍,讓人類有朝一日能夠在其他行星生育後代。

「euronews」電視新聞網報道,荷蘭企業家艾德布羅克(Egbert Edelbroek)創立「生在太空聯合公司(Spaceborn United)」,專門研究太空繁衍,最終目標是要讓人類能夠在火星這種地心引力比地球小的環境中,自然受孕和生產。儘管要達成安全的太空性行為,難度也是星系級,但是艾德布羅克有信心,能在他有生之年見到人類寶寶在外星誕生。

FB圖片@Egbert Edelbroek

FB圖片@Egbert Edelbroek

他說,「地球人類能夠成為跨行星物種,這一點具有重要性」,「如果你希望在地球以外的地方有獨立的人類聚落,希望這些聚落真能自立,你也需要處理繁衍的挑戰」。

在太空從事性行為有很多挑戰,首先就是重力問題,兩人可能會飄得離彼此很遠,因此,「生在太空」公司先嘗試在太空實現胚胎受孕。他們從老鼠著手,在實驗室中人工受精產生可存活的胚胎,接著將胚胎低溫保存,減緩其發育速度,也保護這些胚胎不至於在重返地球時受到高G力影響。

FB圖片@Egbert Edelbroek

FB圖片@Egbert Edelbroek

48歲的艾德布羅克強調,確定他這輩子能看到寶寶在太空誕生,「最終,人類—希望我們一起見證—需要達成在太空生下後代。」

這項研究已經在模擬低引力的實驗室中進行,預計明年底要將老鼠細胞送上太空實驗,「大約5或6年」後進行首次的人類胚胎實驗。但是要把第一個在太空受孕的胚胎植入婦女體內之前,還有龐大的倫理挑戰要克服。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