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專家:今夏全球出現Omicron ba.4或ba.5新一波流行 澳門發現ba.5.1並非內地流行毒株

博客文章

中國專家:今夏全球出現Omicron ba.4或ba.5新一波流行 澳門發現ba.5.1並非內地流行毒株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專家:今夏全球出現Omicron ba.4或ba.5新一波流行 澳門發現ba.5.1並非內地流行毒株

2022年06月30日 13:57 最後更新:07月02日 21:45

目前內地新冠疫情總體處於低水平波動,但全球疫情仍在持續發展,且奧密克戎ba.4和ba.5變異株已突破國內防線,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2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稱,要基於病毒新特徵,持續動態優化各項防控措施,科學防控、精准施策,堅決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更加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

雷正龍表示,奧密克戎ba.2仍然是我國本土疫情的主要病毒株,但是我們要高度警惕奧密克戎ba.4和ba.5境外輸入傳播,因為近期在境外輸入病例中發現了ba.4和ba.5,並且還有不斷增加的跡像。

奧密克戎BA.4和BA.5變異株傳播力強

奧密克戎BA.4和BA.5變異株傳播力強

奧密克戎ba.4和ba.5變異株分別於今年1月和2月在南非被首次檢測到。

5月18日,隨著奧密克戎變異株持續進化演變,世界衛生組織將6種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亞分支列為「監測中的關切變異株進化分支」,包括ba.4、ba.5和ba.2的4種亞分支。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王文玲在28日發布會上介紹,全球病毒基因共享數據庫(gisaid)最新分析結果顯示,目前位列前三位的奧密克戎亞分支是ba.5、ba.2和ba.4,且ba.5近期佔比呈較快上升趨勢。目前,ba.4和ba.5已成為南非、葡萄牙、英國、以色列等國的主要流行毒株;近期,法國、荷蘭等歐洲多國和美國也出現ba.4和ba.5感染者增加的情況。

「有專家預測,今夏全球可能面臨由ba.4或ba.5引起的新一波流行。」王文玲稱。

今年4月,中國香港檢測到首例奧密克戎ba.5病例。

5月28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英文)》報告了我國首例境外輸入奧密克戎變異株ba.5感染者的具體情況。

6月23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新冠疫情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在澳門發現的新冠病毒毒株為ba.5.1,並非內地流行毒株,屬於英美流行病毒毒株,追尋源頭有困難,正在從不同方面,包括從是否冷凍食物傳染等追蹤源頭。

澳門新冠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最新監測顯示,27日24小時內澳門新增57例核酸檢測呈陽性的病例,其中33例在社區發現,24例在管控中發現。澳門新一輪疫情已累計發現414例核酸檢測呈陽性的病例。

今年2月份以來,我國流行的主要病毒株是奧密克戎ba.2亞分支系列。5月,國內從輸入病例中首次檢出ba.4和ba.5。近期,境外輸入病例中發現的ba.4和ba.5感染者數量呈逐步增加跡像。」王文玲稱。

雖然近日中國澳門疫情系由ba.5變異株引發,但雷正龍確認,目前國內各地疫情的流行株仍是奧密克戎ba.2亞分支系列。「近期疫情防控成效明顯,全國疫情總體處於低水平波動。6月18日以來,全國每天報告感染者數均低於50例,近一周(6月20日-6月27日),全國主動報告的感染者198例,涉及10個省24個地市,平均每天報告25例。」

不過,隨著免疫逃逸更強的變異株ba.4、ba5來襲,雷正龍和王文玲均強調,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從現有的初步研究結果來看,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ba.4和ba.5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略有增強,防控難度將有所增加,我國外防輸入壓力增大。」王文玲稱。

近日,在《自然》(nature)在線平台上,國內學者發表了一篇題為《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ba.2.12.1、ba.4和ba.5逃逸奧密克戎感染所產生的抗體)的論文。該論文亦指出,奧密克戎亞變體ba.2.12.1、ba.4、ba.5有更強的免疫逃逸能力,並且對奧密克戎ba.1感染者康復後血漿出現了顯著的中和逃逸現象。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學者認西方誤解中國經濟 「可能導致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2024年04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14

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絕於耳,有時連美國人都跳出來證偽。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報道,《外交事務》雜誌近日刊登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成員尼古拉斯·拉迪的署名文章——《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指出,近兩年來,部分觀察者對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主要基於五種誤區: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以及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但實際數據並不支持上述論點。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在三分之一,並擴大其經濟足跡。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驚人的經濟表現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警覺。自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觀察者由此粗淺地得出結論,聲稱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巔峰已經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會進入長期衰退,甚至是失落的十年,而不是超過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三月的國情諮文中也放言:「多年來,我聽到我的兩黨朋友們說,中國正在崛起,而美國正在落後。他們弄錯了。」

然而,這些人其實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的確面臨著一些眾所周知的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問題。但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道路克服了比現在更大的挑戰。盡管近年來增速放緩,但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

關於中國經濟潛力的悲觀主義主要基於五種誤區。首先是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

文章指出,的確,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GDP佔美國GDP比重從76%下降到67%。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到2023年,中國GDP比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前)增長了20%,而美國僅增長了8%。

AP圖片

AP圖片

這種明顯的悖論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一是近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去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4.6%,低於其實際GDP增長的5.2%。相比之下,由於通貨膨脹率高,美國2023年名義GDP增長了6.3%,而實際GDP僅增長了2.5%。

此外,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已將利率上調了逾五個百分點,從0.25%提高至5.5%,而中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3.70%降至3.45%。中國和美國利率之間的差距擴大。在匯率疲軟的情況下,將中國名義GDP換算成美元,才出現中國GDP相對美國GDP下降的情況。

但這兩個因素可能是暫時的。美國利率現在相對於中國利率正在下降,減少了投資者將人民幣轉換為以美元計價資產的動力。因此,人民幣已經開始逆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的物價將回升,這將提振以人民幣計量的中國GDP增長。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名義GDP幾乎肯定會在今年重新朝著美國的方向靠攏,並且可能在約十年內超過美國。

第二個誤區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實際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去年,中國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6%,是2022年增長率的兩倍,人均消費增長了九個百分點。

如果消費者信心不足,家庭將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但中國家庭去年恰恰相反:消費增長超過了收入,這只有在家庭減少儲蓄佔收入比例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AP圖片

AP圖片

第三個誤區是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去年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了0.2%,引發了房價下跌的擔憂,導致人們預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從而減少需求,增長放緩。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核心消費價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際上增長了0.7%。

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價格的確在2023年有所下降,這反映了全球能源價格和其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以及中國對一些工業品需求相對較弱,可能削弱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動力。

人們認為,企業不會將資金投入到他們的業務中,而是用他們日益減少的利潤償還債務。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企業的借貸規模還在增加,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GDP的比例。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的投資也在增加,並沒有衰退的跡象。

第四個誤區是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根據,2023年新開工建設的樓盤數量只有2021年的一半。但是必須看到這一數據的背景。

在同期的兩年時間裡,房地產投資僅下降了20%,因為開發商將更多的支出用於完成早期開始的住房項目。2023年,住房竣工面積擴大到78億平方英尺(約合7.2億平方米),首次超過了住房開工面積。這是因為政府政策鼓勵銀行專門向即將完工的住房項目提供貸款,如果放寬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限制,將會加劇房地產供應過剩。

AP圖片

AP圖片

第五個誤區,即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正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有悲觀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從2020年底對大型民營企業無序擴張的治理收效甚微。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至2010年代中期,私人投資在中國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有企業。到2014年,私人投資幾乎佔所有投資的60%,而1978年,這一比例幾乎是零。這一趨勢在2014年後開始逆轉,到2023年,私人投資僅佔總投資的50%。

同樣,數據並不支持上述悲觀情緒。首先,2014年後,私人投資份額減少幾乎全部源於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如果排除房地產,去年中國的民間投資增長了近10%。盡管個別的中國企業家離開了國家,但仍有超過3000萬家民營企業繼續投資。

此外,未被官方歸類為公司的家族企業數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萬家,企業總數達到了1.24億家,容納了約3億人就業。

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面臨著許多問題,但誇大這些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導致西方在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這對美國尤其如此。中國可能會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同時擴大其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如果美國決策者低估了這一點,他們可能是高估了自己與亞洲伙伴深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