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聯合早報

作為中西合璧的國際化經濟體,香港有條件發揮相容並蓄、開放合作的底蘊,從世界各地資本主義歷史中,總結出嶄新的模式,既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也為人類文明做出獨特貢獻。

在回歸25周年之際,香港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步入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香港各界宜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群策群力,把握大方向,確定大思路,在制度創新方面做出調整和貢獻。企業家于品海最先提出的“香港特色資本主義”概念,可以成為香港制度變遷的目標性框架。他如此直截了當批評當前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世界上“最腐敗和最扭曲的資本主義,它是原教旨的資本主義,從英國血汗工廠時期到今天沒有本質上的改變,只有過局部修正,當年港督麥理浩的社會改革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次修正。”

他認為,生活在“一國兩制”框架內的香港人,未能批判性地認識到香港經濟的制度缺陷,特別是長期形成的既得利益結構,導致少數人壟斷經濟增長成果,獨佔中國大陸高速發展的紅利,因此有必要改革和發展香港的資本主義。他相信,這種資本主義既不同于港英殖民統治時期的政策,也不同于歐美國家目前實行的資本主義,而是適合本港社情的新型資本主義,即“香港特色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制度既有優越之處,亦有天然內在缺陷。它的優點是可以通過市場競爭和利潤回報,激發個人的自利本能,挖掘個人的創造、創新和創業潛力,達到推動科技進步、實現經濟增長、積累物質財富的社會效果。它的缺點是資本和“經濟人”的自利動能,在不受適當約束的情況下,容易走向極端,出現無序化發展勢頭。在法律規定的財產繼承權保護下,導致勞動者特別是弱勢群體,可能世世代代在財富分配中處於劣勢,激化社會內部的利益和階級衝突,危及穩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

財富與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全球性現象,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Piketty)在其系列著作中,對此做了細緻的描述和分析。他指出,勞動者創造的財富一直根據有利於資本階層的社會結構進行分配,由此而生的社會不平等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建構,而非經濟或技術的自然產物。

在全球化時代,資本可以全球自由流動,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則受到民族國家體系的諸多限制,這令資本階層獲得更大比例的財富,特別是金融和地產資本,而普通勞動者很少能夠享受社會經濟增長的紅利,尤其是資產升值的收益,這導致家庭分享的經濟利益相對愈來愈少。主流意識形態竭力為這種不平等現象辯護,賦予其合理性,維護完全有利於資本和資產擁有者的不公平分配結構。這直接引發了全球範圍內以“佔領華爾街”為代表的民粹主義運動。

作為一個被英國統治超過150年的經濟體,香港既有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畸形管治結構,又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這就帶來香港社會所謂的“深層次矛盾”。過去25年來,香港的管治深受教條主義,或稱“本本主義”的毒害,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社會實際上經常處於政府失靈、市場失靈的狀態。

香港的社會科學研究與其自然科學發展類似,著重西方基礎理論的延伸,而本土理論創造和應用型科研水準較低,因此學界和管治團隊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認識流於膚淺,基本上停留於西方教科書層面。在實際施政中,管治團隊缺乏對政府責任和市場角色的正確理解,政策制定往往略過把西方理論當地語系化的過程,即使政策在執行中產生巨大負面效果,比如出現超過20萬人口蝸居的貧民窟。他們仍然刻舟求劍,不思改革,懶漢似地死抱著書本上的教條不放。

香港管治團隊和部分學界人士一度不承認社會存在深層次矛盾,頑固地堅持源于港英時代惡劣的“裙帶資本主義”。這使得香港市民普遍覺得特區政府施政缺乏公平正義。香港的經濟政策向企業與資本嚴重傾斜,政府拒不承擔自己在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中的責任,把政府失靈包裝成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金科玉律,結果令香港經濟領域出現結構性雙頭壟斷(duopoly)現象。經濟壟斷反過來更加限制特區政府的施政能力,加劇資本無序擴張的野蠻行為,令市場無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近年來,財富和收入分配不均問題在東西方都呈現惡化趨勢。根據法國巴黎經濟學院發佈的2021年度《世界不平等報告》,全球最富有的0.01%人口佔有世界11%的財富,最富有的10%人口佔有全球收入的52%和全球財富的76%,而貧窮的50%人口僅佔有全球收入的8%和全球財富的2%。

為扭轉這種貧富懸殊局面,各國政府努力建立一整套公共機制,試圖通過二次分配,引導資本為社會整體利益服務。皮凱蒂為解決財富分配不均開出的藥方,是在全球範圍內對富人扣掉負債以後的資產徵收累進稅,累進最高稅率可達80%。皮凱蒂通過海量的歷史資料和嚴格的邏輯分析表明,對富人徵收重稅,並不會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然而,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離岸小型經濟體,香港保持低稅率和簡單稅制具有合理性,不能照搬皮凱蒂提出的做法。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證明,目前它仍然是一個能夠實現自身救濟的制度。歐洲的福利制度為改良和挽救資本主義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新一輪全球化暴露出壓低經濟增長速度的缺陷,因此世界資本主義須要尋找新的救濟之道。作為一個中西合璧的國際化經濟體,香港有條件發揮相容並蓄、開放合作的底蘊,從世界各國和各地區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中,總結出嶄新的模式,既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也為人類文明未來發展做出獨特貢獻。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于品海的“香港特色資本主義”只是一個初步構想,須要經過大量實際社會經濟政策試驗,才能逐步成型。傳統經濟學理論討論了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為發展香港特色資本主義,為徹底解決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可以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和新機遇,大膽嘗試研究和擁抱創新型可持續的財富分配方式。

具體而言,在經濟高度金融化和地產化的香港,為每位市民提供一定資產性收入,就是特區政府可以考慮的合理治理方案之一。在良性資本主義制度中,市場機制能夠有效進行資源配置,而私有產權制度給民眾提供最基本的財富增長管道。經濟增長給民眾帶來的,不應只是勞動收入的增加,同時還應該有資產財富增值。如果香港市民同時獲得勞動與資產的收入,那對提振本地消費、改善產業結構、維護社會秩序,甚至實現人心回歸的目標,將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建議特區政府把收回的北部都會區土地,集中放到一個大基金或投資公司,然後把公司股份無償分發給全港市民,並規定這些股份只能被繼承或者長時間(比如100年)持有後,在限制條件下交易。這樣不分背景的每位市民都能得到同樣多的股份,都能從北部都會區未來的土地和其他資產增值中獲得收益。由於該公司持有北部都會區的土地資產,財務指標穩健得到保障。這實際上是一場“社會參與型資本主義”建設實驗。

(作者是香港紫荊党政策研究院院長,伍俊飛)




BauhiniaParty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