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195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同年把在實驗室發明的矽晶半導體,帶回家鄉帕洛阿圖。這裡鄰近是史丹福大學,然後是一片狹長的聖克拉拉谷。當年平平無奇,後來此地變成全球半導體中心,名之為矽谷。

AP圖片

AP圖片

帕洛阿圖是天生福地,事關有錢、有人才,蕭克利很快便得到加州投資界,以及史丹福工業院院長的支持,不過,最起關鍵作用還不止於此。蕭克利名滿天下,全國科學界精英都受感召趕來帕洛阿圖追隨他搞創科,日後創辦英特爾的兩位年輕科學家,便是從東岸過來,其中一位就是大家熟悉提出「摩爾定律」的哥頓摩爾。過了25年時間,矽谷孕育出個人電腦時代,從此美國取得全球科技領導地位。

若論1956年的矽谷前身,比起1997年的香港的條件可能還不及。首任特首董建華回歸前已邀得各方科學技術界重磅人馬襄助,籌措提升香港發展高科技經濟。當年,香港已經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同時大學研發基礎不錯,更重要的是香港的中西交匯位置,說一句「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實不為過。25年過後,香港卻遠不是我們所設想可媲美矽谷的創科中心。有人這樣說︰「香港沒有一位像蕭克利的人物。」

我可以模擬一個科幻故事,說一位勁過蕭克利的諾獎科學家1997年來香港,你估往後的劇情又如何?我可大膽的說,摩爾等遠方的年輕人不會如影隨形的來香港發展科技創新,全國各地的精英對香港望洋輕嘆,點解?你懂的,香港生活水平之高是世界前列,住宅房價年年月月的上升;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是161方呎,對比深圳的300方呎,不單只小而且更加昂貴。哥頓摩爾等精英要來港住人均70方呎的劏房搞創科嗎?

矽谷的成功不是一間史丹福大學可以足夠支持人才的供應,要不是美國不論東西岸中部的年輕都可以在矽谷居住容易,怎能把矽谷做起氣候,美國科技進步或不是今天這樣。

香港土地使用有問題,開發土地也跟不上時代,二十多年沒有一個新的衛星城市了,算是今天要建一個近7000公頃的沙田,專家估計大約要花時17年,怎麼辦,我們又要等一個25年,才重新開始?

台灣國際事務評論家賴山岳謙教授旁觀者清,他注意到香港特區新班子上場,以及習近平主席來港發表重要講話的新聞,他指出,中山可能為香港的解決方案。中山面向深圳、珠海,新的交通線開通,這是30分鐘到45分鐘的交通時間,要到香港也不過是一小時,台灣人很多住在桃園、林口或者基隆,都是如常到台北上班。

香港要開發土地加建房屋,沒有人說得準幾時圓滿解決,不過,中山(約1000元人民幣/方呎)就十分宜居(珠海、深圳房價不便宜,同一線路的佛山、順德略嫌遠一點),中山交通正快速而大幅改善,如是者,不單是香港的退休人士要往中山看,年輕也如是,事關都係內地,尤其是大灣區靠得住!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