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浸大團隊香港水域揭3石珊瑚新物種 料綠壁筒星珊瑚為本港獨有

社會事

浸大團隊香港水域揭3石珊瑚新物種 料綠壁筒星珊瑚為本港獨有
社會事

社會事

浸大團隊香港水域揭3石珊瑚新物種 料綠壁筒星珊瑚為本港獨有

2022年07月07日 14:06 最後更新:14:24

香港浸會大學的生物學家在香港水域發現3三個石珊瑚新物種。這些物種未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發現。這次是浸大生物學家繼去年宣布在進行香港珊瑚健康研究項目時,發現一個新的珊瑚物種和兩個新的海蛞蝓物種後,在短時間內再度有新發現。新的海洋物種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和碩士研究生姚景峰發現。新珊瑚的相關描述已獲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接受刊登。

「樹型筒星珊瑚」的骨骼。浸大圖片

「樹型筒星珊瑚」的骨骼。浸大圖片

邱建文和團隊大約8年前展開一系列有關香港珊瑚健康的研究項目,包括侵蝕珊瑚的海膽和以珊瑚為食物的海蛞蝓的影響,還有由全球暖化導致的珊瑚白化問題。他們更在浸大設立專門研究珊瑚的設施,培植珊瑚並進行對照實驗,以了解珊瑚在不同培植條件下的生理變化。通過持續的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團隊發現太陽珊瑚在香港水域的高度多樣性。團隊把今次發現的3個太陽珊瑚新種,分別命名為「樹型筒星珊瑚」、「紫肉筒星珊瑚」,以及「綠壁筒星珊瑚」,全部屬於「筒星珊瑚屬」。這些珊瑚的樣本是研究團隊在宋崗和橫瀾島一帶的香港東部水域,進行有關海蛞蝓侵食珊瑚的調查時所採集。今次再發現3個珊瑚新種,令「筒星珊瑚屬」的已知物種數目,由7個增加至10個。邱建文說,發現3個「筒星珊瑚屬」新物種增加對太陽珊瑚多樣性的認識。今次的發現反映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很少,還有多少未被描述的物種存在仍有待繼續探索。

更多相片
「樹型筒星珊瑚」的骨骼。浸大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的生物學家在香港水域發現3三個石珊瑚新物種。這些物種未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發現。這次是浸大生物學家繼去年宣布在進行香港珊瑚健康研究項目時,發現一個新的珊瑚物種和兩個新的海蛞蝓物種後,在短時間內再度有新發現。新的海洋物種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和碩士研究生姚景峰發現。新珊瑚的相關描述已獲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接受刊登。

收起觸手的「綠壁筒星珊瑚」群體。浸大圖片

邱建文和團隊大約8年前展開一系列有關香港珊瑚健康的研究項目,包括侵蝕珊瑚的海膽和以珊瑚為食物的海蛞蝓的影響,還有由全球暖化導致的珊瑚白化問題。他們更在浸大設立專門研究珊瑚的設施,培植珊瑚並進行對照實驗,以了解珊瑚在不同培植條件下的生理變化。通過持續的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團隊發現太陽珊瑚在香港水域的高度多樣性。團隊把今次發現的3個太陽珊瑚新種,分別命名為「樹型筒星珊瑚」、「紫肉筒星珊瑚」,以及「綠壁筒星珊瑚」,全部屬於「筒星珊瑚屬」。這些珊瑚的樣本是研究團隊在宋崗和橫瀾島一帶的香港東部水域,進行有關海蛞蝓侵食珊瑚的調查時所採集。今次再發現3個珊瑚新種,令「筒星珊瑚屬」的已知物種數目,由7個增加至10個。邱建文說,發現3個「筒星珊瑚屬」新物種增加對太陽珊瑚多樣性的認識。今次的發現反映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很少,還有多少未被描述的物種存在仍有待繼續探索。

「綠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右)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右)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浸大圖片

「樹型筒星珊瑚」與大多數太陽珊瑚一樣呈典型的鮮橙色,但形狀獨特。有別於大多數同屬珊瑚生長成團狀,這個新種擁有樹狀結構,珊瑚群體的主幹由底部延伸至尖端。浸大團隊因而把牠命名為「dendroida」(樹狀之拉丁文),以反映其樹形軀幹。「紫肉筒星珊瑚」的珊瑚體被一層薄薄的淡紫色組織覆蓋,其珊瑚蟲的體壁組織和骨骼都呈紫色,令牠在太陽珊瑚同屬物種中份外注目,因此被命名為「紫肉」筒星珊瑚。牠擁有黃色的觸手,珊瑚體有厚壁。團隊比對公開數據庫的DNA序列,發現這新種珊瑚還有機會存在其他顏色,例如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可能存在黃色的變體。

「綠壁筒星珊瑚」: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邱建文(右)與姚景峰(左)介紹珊瑚新物種。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擁有橄欖綠色的精細骨骼壁,圍繞口部四周長有一圈黃色的觸手,故被命名為「chloromura」,當中「chloro」和「murus」的意思分別為拉丁文的「綠」和「壁」。根據公開數據庫的珊瑚基因序列紀錄,浸大生物學家估計「樹型筒星珊瑚」和「紫肉筒星珊瑚」有可能分佈於日本和西太平洋。然而,「綠壁筒星珊瑚」現時已知的棲息地暫時只有香港水域。這三個珊瑚新種皆屬於非造礁珊瑚,體內沒有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共生藻類。牠們棲息於10至30米較深的海底,會利用觸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動物,以獲取能量和營養。

收起觸手的「綠壁筒星珊瑚」群體。浸大圖片

收起觸手的「綠壁筒星珊瑚」群體。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右)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右)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樹型筒星珊瑚」與大多數太陽珊瑚一樣呈典型的鮮橙色,但形狀獨特。有別於大多數同屬珊瑚生長成團狀,這個新種擁有樹狀結構,珊瑚群體的主幹由底部延伸至尖端。浸大團隊因而把牠命名為「dendroida」(樹狀之拉丁文),以反映其樹形軀幹。「紫肉筒星珊瑚」的珊瑚體被一層薄薄的淡紫色組織覆蓋,其珊瑚蟲的體壁組織和骨骼都呈紫色,令牠在太陽珊瑚同屬物種中份外注目,因此被命名為「紫肉」筒星珊瑚。牠擁有黃色的觸手,珊瑚體有厚壁。團隊比對公開數據庫的DNA序列,發現這新種珊瑚還有機會存在其他顏色,例如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可能存在黃色的變體。

「綠壁筒星珊瑚」: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擁有橄欖綠色的精細骨骼壁,圍繞口部四周長有一圈黃色的觸手,故被命名為「chloromura」,當中「chloro」和「murus」的意思分別為拉丁文的「綠」和「壁」。根據公開數據庫的珊瑚基因序列紀錄,浸大生物學家估計「樹型筒星珊瑚」和「紫肉筒星珊瑚」有可能分佈於日本和西太平洋。然而,「綠壁筒星珊瑚」現時已知的棲息地暫時只有香港水域。這三個珊瑚新種皆屬於非造礁珊瑚,體內沒有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共生藻類。牠們棲息於10至30米較深的海底,會利用觸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動物,以獲取能量和營養。

邱建文(右)與姚景峰(左)介紹珊瑚新物種。浸大圖片

邱建文(右)與姚景峰(左)介紹珊瑚新物種。浸大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浸大校長:有意遷入北都「大學教育城」 已向教育局表達意向

2024年02月15日 15:48 最後更新:18:20

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表示,現時浸大校園地方相當小,校方有意將浸大遷入北部都會區的「大學教育城」,無論是整間學校或部分校園搬遷都有興趣,校方去年8月已與教育局及教資會會面表達意向,期望日後北都校園要交通方便,地方要比現時九龍塘校園大、愈大愈好,並預留地方供將來擴建之用,亦希望政府提供搬遷資助,至於九龍塘校園如何處置,就需要再與政府商討。

對於浸大建議改組校董會,方案包括校董會人數會由36人減至28人,校外校董比例由50%增至68%,學生校董代表由現時學生會會長出任改為由全日制本科生互選產生。衞炳江說,校方沒有討論過如果沒有學生參選的情況,他個人反對委任,認為學生校董代表應該由學生選出。

他又說,不擔心《基本法》23條會影響吸引海外教育人才到浸大任教,亦見不到影響學術自由。

浸會大學校董會下月將審議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的合併方案,浸大社科院院長黎永亮表示,合併後學生可更容易跨學系選科,浸大早前舉行了多場諮詢會,有教職員提出疑慮和意見,但印象中沒有教職員表示十分反對合併,系主任亦向他反映學生和校友都沒有很大反對聲音。

浸大副校長兼署理文學院院長周偉立表示,兩院合併後行政工作會減少,教職員升遷機會將會增加。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