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浸大團隊香港水域揭3石珊瑚新物種 料綠壁筒星珊瑚為本港獨有

社會事

浸大團隊香港水域揭3石珊瑚新物種 料綠壁筒星珊瑚為本港獨有
社會事

社會事

浸大團隊香港水域揭3石珊瑚新物種 料綠壁筒星珊瑚為本港獨有

2022年07月07日 14:06 最後更新:14:24

香港浸會大學的生物學家在香港水域發現3三個石珊瑚新物種。這些物種未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發現。這次是浸大生物學家繼去年宣布在進行香港珊瑚健康研究項目時,發現一個新的珊瑚物種和兩個新的海蛞蝓物種後,在短時間內再度有新發現。新的海洋物種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和碩士研究生姚景峰發現。新珊瑚的相關描述已獲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接受刊登。

「樹型筒星珊瑚」的骨骼。浸大圖片

「樹型筒星珊瑚」的骨骼。浸大圖片

邱建文和團隊大約8年前展開一系列有關香港珊瑚健康的研究項目,包括侵蝕珊瑚的海膽和以珊瑚為食物的海蛞蝓的影響,還有由全球暖化導致的珊瑚白化問題。他們更在浸大設立專門研究珊瑚的設施,培植珊瑚並進行對照實驗,以了解珊瑚在不同培植條件下的生理變化。通過持續的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團隊發現太陽珊瑚在香港水域的高度多樣性。團隊把今次發現的3個太陽珊瑚新種,分別命名為「樹型筒星珊瑚」、「紫肉筒星珊瑚」,以及「綠壁筒星珊瑚」,全部屬於「筒星珊瑚屬」。這些珊瑚的樣本是研究團隊在宋崗和橫瀾島一帶的香港東部水域,進行有關海蛞蝓侵食珊瑚的調查時所採集。今次再發現3個珊瑚新種,令「筒星珊瑚屬」的已知物種數目,由7個增加至10個。邱建文說,發現3個「筒星珊瑚屬」新物種增加對太陽珊瑚多樣性的認識。今次的發現反映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很少,還有多少未被描述的物種存在仍有待繼續探索。

更多相片
「樹型筒星珊瑚」的骨骼。浸大圖片

香港浸會大學的生物學家在香港水域發現3三個石珊瑚新物種。這些物種未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被發現。這次是浸大生物學家繼去年宣布在進行香港珊瑚健康研究項目時,發現一個新的珊瑚物種和兩個新的海蛞蝓物種後,在短時間內再度有新發現。新的海洋物種由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和碩士研究生姚景峰發現。新珊瑚的相關描述已獲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接受刊登。

收起觸手的「綠壁筒星珊瑚」群體。浸大圖片

邱建文和團隊大約8年前展開一系列有關香港珊瑚健康的研究項目,包括侵蝕珊瑚的海膽和以珊瑚為食物的海蛞蝓的影響,還有由全球暖化導致的珊瑚白化問題。他們更在浸大設立專門研究珊瑚的設施,培植珊瑚並進行對照實驗,以了解珊瑚在不同培植條件下的生理變化。通過持續的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團隊發現太陽珊瑚在香港水域的高度多樣性。團隊把今次發現的3個太陽珊瑚新種,分別命名為「樹型筒星珊瑚」、「紫肉筒星珊瑚」,以及「綠壁筒星珊瑚」,全部屬於「筒星珊瑚屬」。這些珊瑚的樣本是研究團隊在宋崗和橫瀾島一帶的香港東部水域,進行有關海蛞蝓侵食珊瑚的調查時所採集。今次再發現3個珊瑚新種,令「筒星珊瑚屬」的已知物種數目,由7個增加至10個。邱建文說,發現3個「筒星珊瑚屬」新物種增加對太陽珊瑚多樣性的認識。今次的發現反映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很少,還有多少未被描述的物種存在仍有待繼續探索。

「綠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右)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右)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浸大圖片

「樹型筒星珊瑚」與大多數太陽珊瑚一樣呈典型的鮮橙色,但形狀獨特。有別於大多數同屬珊瑚生長成團狀,這個新種擁有樹狀結構,珊瑚群體的主幹由底部延伸至尖端。浸大團隊因而把牠命名為「dendroida」(樹狀之拉丁文),以反映其樹形軀幹。「紫肉筒星珊瑚」的珊瑚體被一層薄薄的淡紫色組織覆蓋,其珊瑚蟲的體壁組織和骨骼都呈紫色,令牠在太陽珊瑚同屬物種中份外注目,因此被命名為「紫肉」筒星珊瑚。牠擁有黃色的觸手,珊瑚體有厚壁。團隊比對公開數據庫的DNA序列,發現這新種珊瑚還有機會存在其他顏色,例如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可能存在黃色的變體。

「綠壁筒星珊瑚」: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邱建文(右)與姚景峰(左)介紹珊瑚新物種。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擁有橄欖綠色的精細骨骼壁,圍繞口部四周長有一圈黃色的觸手,故被命名為「chloromura」,當中「chloro」和「murus」的意思分別為拉丁文的「綠」和「壁」。根據公開數據庫的珊瑚基因序列紀錄,浸大生物學家估計「樹型筒星珊瑚」和「紫肉筒星珊瑚」有可能分佈於日本和西太平洋。然而,「綠壁筒星珊瑚」現時已知的棲息地暫時只有香港水域。這三個珊瑚新種皆屬於非造礁珊瑚,體內沒有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共生藻類。牠們棲息於10至30米較深的海底,會利用觸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動物,以獲取能量和營養。

收起觸手的「綠壁筒星珊瑚」群體。浸大圖片

收起觸手的「綠壁筒星珊瑚」群體。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右)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左)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右)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樹型筒星珊瑚」與大多數太陽珊瑚一樣呈典型的鮮橙色,但形狀獨特。有別於大多數同屬珊瑚生長成團狀,這個新種擁有樹狀結構,珊瑚群體的主幹由底部延伸至尖端。浸大團隊因而把牠命名為「dendroida」(樹狀之拉丁文),以反映其樹形軀幹。「紫肉筒星珊瑚」的珊瑚體被一層薄薄的淡紫色組織覆蓋,其珊瑚蟲的體壁組織和骨骼都呈紫色,令牠在太陽珊瑚同屬物種中份外注目,因此被命名為「紫肉」筒星珊瑚。牠擁有黃色的觸手,珊瑚體有厚壁。團隊比對公開數據庫的DNA序列,發現這新種珊瑚還有機會存在其他顏色,例如在南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亞可能存在黃色的變體。

「綠壁筒星珊瑚」: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伸出觸手的珊瑚體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珊瑚體骨骼特寫。浸大圖片

「綠壁筒星珊瑚」擁有橄欖綠色的精細骨骼壁,圍繞口部四周長有一圈黃色的觸手,故被命名為「chloromura」,當中「chloro」和「murus」的意思分別為拉丁文的「綠」和「壁」。根據公開數據庫的珊瑚基因序列紀錄,浸大生物學家估計「樹型筒星珊瑚」和「紫肉筒星珊瑚」有可能分佈於日本和西太平洋。然而,「綠壁筒星珊瑚」現時已知的棲息地暫時只有香港水域。這三個珊瑚新種皆屬於非造礁珊瑚,體內沒有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能量的共生藻類。牠們棲息於10至30米較深的海底,會利用觸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動物,以獲取能量和營養。

邱建文(右)與姚景峰(左)介紹珊瑚新物種。浸大圖片

邱建文(右)與姚景峰(左)介紹珊瑚新物種。浸大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浸大舉辦資訊素養展覽 提升巿民事實查核意識及能力

2024年04月25日 21:47 最後更新:22:47

香港浸會大學轄下的「浸大事實查核」舉辦資訊素養展覽,並設有互動工作坊,讓參觀人士了解事實查核的基本概念及步驟、如何分辨事實及觀點、如何利用軟件識別人工智能生成圖片等技巧,以應對在人工智能年代愈見複雜的社會環境。

浸大事實查核 FB圖片

浸大事實查核 FB圖片

浸大校長衛炳江在開幕禮致辭時表示,加強年輕一代分辨虛假資訊的能力,是教育界關注的議題,希望透過真實案例讓年輕人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提升對事實查核的意識及能力。但最嚴謹的查核方法都有局限,特別在人工智能的年代,因此要用創新的策略應對。

HKBU Fact Check 官網圖片

HKBU Fact Check 官網圖片

浸大事實查核主任曾姿穎致辭時說,希望透過今次展覽教授公眾分辨真假難辨的網絡信息,又建議市民收到信息和圖片時,不應隨意轉發。

浸大事實查核 FB圖片

浸大事實查核 FB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