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何鴻燊天文觀測站射電觀研究成果 首次刊登於國際天文期刊

社會事

何鴻燊天文觀測站射電觀研究成果  首次刊登於國際天文期刊
社會事

社會事

何鴻燊天文觀測站射電觀研究成果 首次刊登於國際天文期刊

2022年07月08日 16:42 最後更新:16:51

皇仁舊生會今日(8日)表示,本港天文團隊利用於皇仁舊生會何鴻燊天文觀測站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在香港上空收集射電日偏蝕的數據,其研究成果首次刊登在國際天文期刊《羅馬尼亞天文學術期刊》(2022年第32卷第1期)。

團隊由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組長梁振聲博士帶領。

團隊由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組長梁振聲博士帶領。

團隊由香港天文學會理論天文組組長梁振聲博士帶領,在2020年6月21日在觀測站收集射電數據,獲國際同行認可,並成功開發數據處理方法。他們得出在日蝕食甚時的太陽射電流量密度減少55±5%,而同一日蝕的光學食甚太陽表面面積被遮蓋了86.08%。

皇仁舊生會。網上圖片

皇仁舊生會。網上圖片

有關觀測站位於港島大潭。該台全港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天體發出而肉眼無法觀測的無線電波,不受雲雨影響,並可24小時運作。

圖中凹下部分代表射電望遠鏡在日偏蝕食甚時測到強度減到最低的時刻,可看到光學和射電日偏蝕食甚時強度減少的不同。

圖中凹下部分代表射電望遠鏡在日偏蝕食甚時測到強度減到最低的時刻,可看到光學和射電日偏蝕食甚時強度減少的不同。

今次是繼皇仁書院天文學會校友團隊去年在觀測站拍攝的無線電天文圖像於美國天文學會展示後,再有天文成果與國際社會分享。舊生會將繼續與天文學會及業界緊密合作,培育年輕一代對天文學的興趣。

皇仁舊生會何鴻燊天文觀測站在2019年開幕。資料圖片

皇仁舊生會何鴻燊天文觀測站在2019年開幕。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北極天空頻現「貝母雲」罕見過極光 天空呈現珍珠般閃亮光澤

2023年12月30日 14:20 最後更新:23:21

「貝母雲」(nacreous cloud)這種罕見天文現象,本月18至20日三天頻繁出現在北極天空。

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道,本月18至20日期間,適逢一波寒流通過北極地區,在瑞典、挪威、芬蘭、阿拉斯加等地,甚至連蘇格蘭都有民眾觀測到貝母雲,紛紛拍下夢幻美景放上網路。由於貝母雲通常出現在每年1月,民眾要想親眼目睹,未來一個月仍有機會。

來自挪威的攝影師薩帕萊特(Ramune Sapailaite)表示,「抬頭一整天都能看到貝母雲,但到了傍晚日落時分,繽紛色彩才真正爆發出來。」

GaryBankhead Twitter圖片

GaryBankhead Twitter圖片

貝母雲的正式名稱為「極地平流層雲」(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顧名思義只出現在兩極地區,分布在距離地面15至25公里的高空。

GaryBankhead Twitter圖片

GaryBankhead Twitter圖片

這種雲雖然美麗,但卻十分罕見,甚至比極光更罕有。貝母雲主要由於地球的平流層非常乾燥,只有當溫度降到攝氏零下85度左右時,水分子才會開始凝結成微小的冰晶,折射陽光後呈現珍珠般的閃亮光澤。

GaryBankhead Twitter圖片

GaryBankhead Twitter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