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歷朝都飲茶 為何說「茶興於唐,盛於宋」?

歷史長河

歷朝都飲茶 為何說「茶興於唐,盛於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歷朝都飲茶 為何說「茶興於唐,盛於宋」?

2022年07月15日 16:17 最後更新:07月18日 14:47

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因此據此推算,茶在史前就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了。當初,茶是作為藥用的功能被人們利用的,如《神農本草》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大多數學者認為「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的說法最早由宋代的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提出「茶之尚,蓋自唐人始,至本朝(宋)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時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後明代王像晉在《群芳譜》(全名《二如亭群芳譜》)再次指出「茶……興於唐,盛於宋,始為世重矣」。之後「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的說法就廣為流傳。

更多相片
電視劇《夢華錄》展現宋代茶文化。

陸羽在《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因此據此推算,茶在史前就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了。當初,茶是作為藥用的功能被人們利用的,如《神農本草》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

仿宋點茶(網上圖片)

在點茶、鬥茶這些茶娛樂文化興起之前,茶因為對人腦有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所以就廣受巴蜀地區的人們喜愛。到了三國,茶的飲用在三國時期還主要流行於宮廷和望族之家,不過可以留意到以茶待客一事開始慢慢融入了社交禮儀規範中,比如就有相關文字記載:「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

清談家坐而論道,侍童捧茶(網上圖片)

提到以茶倡儉樸之人,就不得不提及陸納和桓溫的故事。《晉書中興》中就有一記載,當時陸納以示儉樸,準備用茶果招待衛將軍,卻沒來到其侄子卻擺出珍諾美味出來,反而損害了他的名譽,可見「茶」與「珍餞」、「廉」與「奢」之對比;而桓溫則常「每宴惟七奠拌茶果而己」,以簡樸示人。

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養分,其內涵也日益豐滿起來。到了宋朝,不僅有茶藝、茶具文化,就連名茶的數量也達到了200多種。雖說宋化之前,百姓也有飲茶的習慣,但社會飲茶習俗的形成還是主要倚賴於文人和道士的提倡。而到了宋代,飲茶也不再是文人雅士的專好,真正成為了「富貴貧賤靡不用」之物。吳自牧在《夢梁錄》就說過「人家每日不可網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以見得茶已經成為了日常必需品。

宋代點茶之趣(網上圖片)

由於百姓飲茶風氣盛,坊間也首次出現茶館。在京城卞梁,以及南宋京城臨安等繁華之地,茶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這些茶坊不僅是為上流社會服務,亦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的。當時有被稱為「市頭」的茶館,就是專為當時做工的苦力、傭人開設的,也有一些專門為了解決鄰里之間、行業之間的糾紛而設立的「人情茶坊」。這些都標志着飲茶風俗已經與融入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儘管後來由於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茶文化在達到頂峰之後便日趨式微,但在改革開放之後,茶文化又再度恢復了生機與活力,甚至可以透過影視劇在當代社會中以強勢的姿態映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電視劇《夢華錄》展現宋代茶文化。

電視劇《夢華錄》展現宋代茶文化。

在點茶、鬥茶這些茶娛樂文化興起之前,茶因為對人腦有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所以就廣受巴蜀地區的人們喜愛。到了三國,茶的飲用在三國時期還主要流行於宮廷和望族之家,不過可以留意到以茶待客一事開始慢慢融入了社交禮儀規範中,比如就有相關文字記載:「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茶便在民間普及起來,成為尋常人家的待客之物。正因為茶文化流行於社會各階層,所以在東晉這以誇豪鬥富為美社會上顯得格格不入。一些有識之士因為看不慣社會這股奢靡之風,便提出「養廉」的問題,而茶因其清淡、雅麗的特質成為了他們標榜儉樸的一種標志。從這時開始,茶葉就是這樣,首次被人的賦予予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文化內涵。

仿宋點茶(網上圖片)

仿宋點茶(網上圖片)

提到以茶倡儉樸之人,就不得不提及陸納和桓溫的故事。《晉書中興》中就有一記載,當時陸納以示儉樸,準備用茶果招待衛將軍,卻沒來到其侄子卻擺出珍諾美味出來,反而損害了他的名譽,可見「茶」與「珍餞」、「廉」與「奢」之對比;而桓溫則常「每宴惟七奠拌茶果而己」,以簡樸示人。

除了要以茶抗奢外,茶文化在這時能被人的賦予予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文化內涵還得歸咎於當時文人崇尚清談的文化氛圍。南北朝天下騷亂,每朝國祚亦相當短促,以至於文人們無以匡世,只能清談論政。所謂的「清談」,就是文人們圍一起,以茶助興,共同辯析名理,亦即是我們熟悉的「坐而論道」。茶能使思維保持長時間的活躍,所以清談家都喜歡茶助談興,「以茶相伴」慢慢就成為了約定俗成之事。在《世說新語》中就有談到清談家王檬好飲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而當文人道士與茶結緣之時,就是茶由日常飲料轉變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載體之時。

清談家坐而論道,侍童捧茶(網上圖片)

清談家坐而論道,侍童捧茶(網上圖片)

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吸收養分,其內涵也日益豐滿起來。到了宋朝,不僅有茶藝、茶具文化,就連名茶的數量也達到了200多種。雖說宋化之前,百姓也有飲茶的習慣,但社會飲茶習俗的形成還是主要倚賴於文人和道士的提倡。而到了宋代,飲茶也不再是文人雅士的專好,真正成為了「富貴貧賤靡不用」之物。吳自牧在《夢梁錄》就說過「人家每日不可網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以見得茶已經成為了日常必需品。

由於百姓飲茶風氣盛,坊間也首次出現茶館。在京城卞梁,以及南宋京城臨安等繁華之地,茶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這些茶坊不僅是為上流社會服務,亦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的。當時有被稱為「市頭」的茶館,就是專為當時做工的苦力、傭人開設的,也有一些專門為了解決鄰里之間、行業之間的糾紛而設立的「人情茶坊」。這些都標志着飲茶風俗已經與融入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點茶之趣(網上圖片)

宋代點茶之趣(網上圖片)

儘管後來由於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茶文化在達到頂峰之後便日趨式微,但在改革開放之後,茶文化又再度恢復了生機與活力,甚至可以透過影視劇在當代社會中以強勢的姿態映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