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遠古時期江河橫溢 大禹「櫛風沐雨」治洪救世

史空穿梭

遠古時期江河橫溢 大禹「櫛風沐雨」治洪救世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遠古時期江河橫溢 大禹「櫛風沐雨」治洪救世

2022年07月26日 20:00 最後更新:07月27日 13:53

「櫛風沐雨」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戰國.莊周《莊子·天下》中,內文提及:「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

世界混沌初開,盤古開天地(網上圖片)

世界混沌初開,盤古開天地(網上圖片)

相傳在堯的時代,天地初開,且世間蒼茫。人類面對江河橫溢,總是束手無策的。為了原始先民不再需要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在堯掌管天下後,便派大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治水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家都知道洪水宜疏不宜堵,可是鯀逢洪就築壩,遇水建堤,結果導致洪水氾濫的情況更為惡化。直到舜接替堯當上部落聯盟首領後,鯀逢都未治水成功。

後來,舜當上首領後便以治洪不力為由治罪於鯀,並派鯀的兒子禹接着治水。禹未有重蹈其父之覆轍,比起馬上着手動工,禹決定先認真研究各地災情。他發現以前治水失敗是因為自己的父輩一直採用堵塞洪水之法,所以他決定改用開通水道來疏通洪水。

確定了治洪方案後,大禹親率徒眾和百姓,帶着簡陋的石斧、石鏟等工具開始治水。哪怕在風雨中用壞了一件又一件的工具,磨壞了一套又一套的衣服,他們都十年如一日的埋頭勞動。尤其是大禹,他起早貪黑,親自掘土揹筐,就是為了趁早解決水患問題。到後來大禹不僅瘦了、臉曬黑,就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和腳趾甲都被磨光和脱落了!畢竟因為大內心只有治水,根本就顧不上自己的儀容。下場雨他就藉機洗洗個頭,刮大風他就調侃這是老天來給他梳頭。通過堅苦的努力,大禹終於帶領百姓疏通了河道,消除洪水,並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

大禹銅像(網上圖片)

大禹銅像(網上圖片)

墨子十分欣賞大禹「沐甚雨,櫛疾風」,因此要讓後世的墨家要大禹學習。不但需要日夜不停地操勞,更要把把清苦勤奮看作是行為準則。

因此「櫛風沐雨」這個成語被後人提煉出來形容人在外面辛苦奔波,帶褒義。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