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生力量不斷加入「古籍修復團隊」助力傳承中華文化

美善人生

新生力量不斷加入「古籍修復團隊」助力傳承中華文化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新生力量不斷加入「古籍修復團隊」助力傳承中華文化

2022年08月06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08日 12:26

讓文物傳承和保護重現生機

中國擁有數千年歷史,源遠流長,歷代文人也留下許多古籍、書畫文物等,令寶貴的文化得以傳承。但大多數古籍都因歷經漫長的歲月而變得殘舊,而古籍修復師便是它們的「救星」。由於古籍修復的工作過於沉悶和傳統,一直是冷門職業。不過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讓文物傳承和保護重現生機。

更多相片
王欣蕊(網上圖片)

讓文物傳承和保護重現生機

王欣蕊(影片截圖)

95後女孩王欣蕊畢業之後就進入國家圖書館,成為館內最年輕的古籍修復師,從事這份職業3年,她甘願坐上「冷板凳」,曾為了修復一條條裂紋花費半個多月,只為把更好的文物呈現給觀眾。而當有人問她「為何能堅持這份工作?」她則毫不猶豫的回答道:「古籍保護一刻都不能等待,我感覺自己身上有一種使命感」。

廉成春(網上圖片)

以往,古籍保護被稱為「冷門」行業,工作內容亦相當沉悶,很多工序需要反覆的做,基本上每天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王欣蕊也從來沒有厭倦,而是真正用心去做,並且做出了成績。她表示,像一些古籍書籍需要一頁一頁的去修復紙張,完成一冊古籍的修復工作往往需要一兩個月。這個過程雖然很枯燥,但是完成之後會有很高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所以如今像王欣蕊一樣的年輕人不斷的加入進來,成為古籍修復師的主力軍,讓中國的文物傳承和保護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廉成春(網上圖片)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古籍,和王欣蕊同是古籍修復者的廉成春將自己平時修復古籍工作的點點滴滴拍攝下來分享到抖音平台。用短視頻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日常工作,得到了眾多網友的肯定。透過平台,她還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行,通過不斷的交流修復技術,既得到了傳播的效果,又提升了技藝。

廉成春(網上圖片)

從學習古跡修復到真正的把它當成工作,廉成春已經度過了12個年頭,從一開始她就做好了坐「冷板凳」的準備,但是現在通過網絡的傳播,讓古籍修復從「冷門」變成「熱門」。如今在網絡平台上關注古籍修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讓修復師在不緊不慢的操作中感受到了「磅礴」的力量,這也成為了他們繼續工作的動力。

影片截圖

古籍修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鼎力相助」。為了讓古籍重新「火」起來,字節跳動在2021年6月份捐贈了1000萬元人民幣攜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設立保護基金,用於定向修復古籍100餘冊、人才培養、古籍活化等公益項目。

王欣蕊(影片截圖)

提起故宮、頤和園一定會想到「樣式雷」,在清代200多年間,雷式家族共有8代人參與了建築工程的設計、繪制和修繕。如今有1.5萬幅樣式雷圖檔藏在國家圖書館的庫房內,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有一些急需修復,如今25幅樣式雷圖檔被修復完畢,重現往日的風采。除此之外,被修復的古籍還有極具研究價值的《永樂大典》、《黃河水道圖》等。

王欣蕊(網上圖片)

王欣蕊(網上圖片)

95後女孩王欣蕊畢業之後就進入國家圖書館,成為館內最年輕的古籍修復師,從事這份職業3年,她甘願坐上「冷板凳」,曾為了修復一條條裂紋花費半個多月,只為把更好的文物呈現給觀眾。而當有人問她「為何能堅持這份工作?」她則毫不猶豫的回答道:「古籍保護一刻都不能等待,我感覺自己身上有一種使命感」。

王欣蕊(影片截圖)

王欣蕊(影片截圖)

以往,古籍保護被稱為「冷門」行業,工作內容亦相當沉悶,很多工序需要反覆的做,基本上每天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即便如此,年紀輕輕的王欣蕊也從來沒有厭倦,而是真正用心去做,並且做出了成績。她表示,像一些古籍書籍需要一頁一頁的去修復紙張,完成一冊古籍的修復工作往往需要一兩個月。這個過程雖然很枯燥,但是完成之後會有很高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所以如今像王欣蕊一樣的年輕人不斷的加入進來,成為古籍修復師的主力軍,讓中國的文物傳承和保護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廉成春(網上圖片)

廉成春(網上圖片)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古籍,和王欣蕊同是古籍修復者的廉成春將自己平時修復古籍工作的點點滴滴拍攝下來分享到抖音平台。用短視頻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日常工作,得到了眾多網友的肯定。透過平台,她還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行,通過不斷的交流修復技術,既得到了傳播的效果,又提升了技藝。

廉成春(網上圖片)

廉成春(網上圖片)

從學習古跡修復到真正的把它當成工作,廉成春已經度過了12個年頭,從一開始她就做好了坐「冷板凳」的準備,但是現在通過網絡的傳播,讓古籍修復從「冷門」變成「熱門」。如今在網絡平台上關注古籍修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讓修復師在不緊不慢的操作中感受到了「磅礴」的力量,這也成為了他們繼續工作的動力。

廉成春(網上圖片)

廉成春(網上圖片)

古籍修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鼎力相助」。為了讓古籍重新「火」起來,字節跳動在2021年6月份捐贈了1000萬元人民幣攜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設立保護基金,用於定向修復古籍100餘冊、人才培養、古籍活化等公益項目。

字節跳動還與北京大學等高校合作上線古籍數字化平台,並且通過旗下的抖音、今日頭條等產品,不斷的扶持優秀內容創作者。截至目前,在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資金的扶持之下,國家圖書館已經完成古籍修復50多次。在這些修復的50冊古籍中,包括逾25幅中國傳統建築史很有名的「樣式雷」圖檔。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提起故宮、頤和園一定會想到「樣式雷」,在清代200多年間,雷式家族共有8代人參與了建築工程的設計、繪制和修繕。如今有1.5萬幅樣式雷圖檔藏在國家圖書館的庫房內,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有一些急需修復,如今25幅樣式雷圖檔被修復完畢,重現往日的風采。除此之外,被修復的古籍還有極具研究價值的《永樂大典》、《黃河水道圖》等。

王欣蕊(影片截圖)

王欣蕊(影片截圖)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古籍修復的團隊,並通過更接近大眾的方式進行傳播,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助力中華優秀文化源遠流長。

天文館專家長途跋涉1300里走進鄉村小學開展流動科學課,佈置有趣功課為學童科普天文知識。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大米Video》報導,北京天文館首席科普專家寇文近日攜帶100份特殊禮物,跨越1300里來到河南一所鄉村小學,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流動科學課」。這名58歲的專家不僅親自授課,還佈置了一項有趣的功課,旨在讓更多孩子了解天文的魅力。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據悉,寇文從2003年開始進入天文館工作,從事天文科普進學校組織大家進行觀測活動,至今已有20年時間。2020年時,寇文所在的天文館和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為了致力於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普及天文知識,尤其注重偏遠地區。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為此,他們精心策劃了一個「上知天文」的社交平台帳號來傳播這個天文知識,至今已經堅持了4年。現時,該短視頻平台已經發佈了461條短視頻,其中還有很多短視頻被當成教學課件,讓孩子對天文學能有更深入了解。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而此次來到這裡進行科普,為了讓課堂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寇文佈置了一項利用星圖尋找星星的功課,讓孩子們獨立地使用星圖找到天上的星星,從而親身體驗天文學的魅力。寇文看到課堂上這些5、6年級的學生眼神中閃爍著好奇和渴望知識的光芒時,他就感到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看到孩子眼裡的光,我就有成就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