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力逝世 15周年 傳奇才子挽民建聯獻生命

博客文章

馬力逝世 15周年 傳奇才子挽民建聯獻生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馬力逝世 15周年 傳奇才子挽民建聯獻生命

2022年08月08日 10:06 最後更新:10:17

今天是前民建聯主席馬力離世15周年,他病逝那年只55歲,正值英年,令人痛惜。這位政壇才子一生傳奇,不僅曾領導民建聯反敗為勝,臨危力挽狂瀾,同時也是真人不露相的神秘政論高手,和研究《紅樓夢》的知名專家,這樣的人物,政圈再難有人能出其右。

2007年民建聯舉行成立 15周年慶祝會,時任主席的馬力,已臨生命盡頭,在錄像講話中鼓勵黨友取得更大成績。

2007年民建聯舉行成立 15周年慶祝會,時任主席的馬力,已臨生命盡頭,在錄像講話中鼓勵黨友取得更大成績。

馬力 1978年畢業於中大聯合書院中文系,他醉心中國文學研究,以其才華,本可走上學術之路,成為卓越的學者,但出於強烈的使命感,他選擇了投身政治工作,並在回歸前後的歷史大轉折中露出頭角。

更多相片
2007年民建聯舉行成立 15周年慶祝會,時任主席的馬力,已臨生命盡頭,在錄像講話中鼓勵黨友取得更大成績。

今天是前民建聯主席馬力離世15周年,他病逝那年只55歲,正值英年,令人痛惜。這位政壇才子一生傳奇,不僅曾領導民建聯反敗為勝,臨危力挽狂瀾,同時也是真人不露相的神秘政論高手,和研究《紅樓夢》的知名專家,這樣的人物,政圈再難有人能出其右。

他在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以「辛維思」筆名撰文論政,這位「神秘寫手」的文章,受到各方高度重視。

馬力 1978年畢業於中大聯合書院中文系,他醉心中國文學研究,以其才華,本可走上學術之路,成為卓越的學者,但出於強烈的使命感,他選擇了投身政治工作,並在回歸前後的歷史大轉折中露出頭角。

馬力在 2003年民建聯遭遇重大挫敗後,擔起領導大旗,重整策略,並親自披甲上陣,出戰立法會港島區直選,終反敗為勝。

當年「辛維思」的文章結集成書,他在序言中引用了《孟子》中一句話:「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住矣。」這反映了他敢於在輿論戰綫奮起出擊的氣魄。

在喪禮上,馬力的靈柩蓋上國旗,由董建華、高祀仁、梁振英等扶靈,生榮死哀。

一年之後,立法會選戰爆發,馬力不但在幕後籌劃捲土重來,還親自披甲上陣,出戰港島區直選。但在選舉期間,傳來他患結腸癌的消息,他要赴廣州治療,團隊未因此洩氣,反而哀兵上陣,人人多行一步,結果他與蔡素玉齊齊勝出。民建聯在地區直選共9人當選,加上功能組別3席,所贏議席歷年最多。

內地文化藝術出版社將馬力和另一紅樓夢專家的紅學論文,結集成書。

一個月後的8月8日,馬力終於與世長辭!生榮死哀,500多政商各界人士出席他的喪禮致哀,董建華、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梁振英等為他扶靈,靈柩蓋上了國旗。曾鈺成的輓聯這樣寫:「壯志待酬路遙思馬力,真誠盡獻日久得人心。」

在 80年代中,他對政治的分析和論述水平,已受到賞識,公開身份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先後輔助過兩任秘書長毛鈞年和梁振英,表現出色;而另一個隱蔽的角色,則是以「辛維思」的筆名,在《明報》就香港回歸的爭議,撰寫一系列政論文章,有力反擊英方的輿論攻勢,以及香港政商界質疑回歸的各種論調。

由於他的論述有理有據有力,尖銳而不失客觀,部分觀點蘊含着對北京決策的精準解讀,故瞬即引起各方高度重視。

當時我是採訪中英談判的記者,對「辛維思」的文章每篇必讀,而外界對這位「神秘寫手」是誰有不少揣測,有說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有說是中方法律專家,更猜想那是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寫作班人。我那時候已與馬力稔熟,卻從不知道「辛維思」就是他。

他在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以「辛維思」筆名撰文論政,這位「神秘寫手」的文章,受到各方高度重視。

他在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以「辛維思」筆名撰文論政,這位「神秘寫手」的文章,受到各方高度重視。

當年「辛維思」的文章結集成書,他在序言中引用了《孟子》中一句話:「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住矣。」這反映了他敢於在輿論戰綫奮起出擊的氣魄。

與此同時,馬力也積極投入愛國陣營邁向政黨化的準備工作。1991年底,籌組愛國政治團體的「5人小組」成立,時任《香港商報》總編輯的馬力是其中一員,另外四人是譚耀宗、曾鈺成、何景安和黃建源。這5人負責擬定組織名稱、章程和成立宣言等,「民建聯」終於成形。

馬力雖是創黨的主要人物之一,但一直保持低調,在台後默默致力策劃與組織工作,費了不少心血,而民建聯在回歸後亦茁壯成長,聲勢日盛。

不過到了 2003年,香港受沙士、 23條立法和經濟衰退的多重打擊,政治風雲劇變,反對派與激進派利用機會搶奪建制派的位置。在這不利的氛圍下,民建聯於當年的區議會選舉中遇到重大挫敗,206人參選只有 62人勝出,黨內一片愁雲慘霧。

民建聯主席曾鈺成為承擔責任,黯然辭職,當時任秘書長的馬力臨危擔起大旗 ,接棒出任主席。他在民建聯處境最差的時刻負此重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馬力當時沉着應變,努力重整策略,提高成員的鬥志,訂出「以民為本,開門建黨」的口號,廣邀各界朋友批評、建言。對於與政府關係,他提出「是其是,非其非」的態度,積極監督施政,建立為民形象。

馬力在 2003年民建聯遭遇重大挫敗後,擔起領導大旗,重整策略,並親自披甲上陣,出戰立法會港島區直選,終反敗為勝。

馬力在 2003年民建聯遭遇重大挫敗後,擔起領導大旗,重整策略,並親自披甲上陣,出戰立法會港島區直選,終反敗為勝。

一年之後,立法會選戰爆發,馬力不但在幕後籌劃捲土重來,還親自披甲上陣,出戰港島區直選。但在選舉期間,傳來他患結腸癌的消息,他要赴廣州治療,團隊未因此洩氣,反而哀兵上陣,人人多行一步,結果他與蔡素玉齊齊勝出。民建聯在地區直選共9人當選,加上功能組別3席,所贏議席歷年最多。

馬力一方面要推動民建聯發展,又要應付立法會的工作,壓力超重,以致病情反覆。不幸的是,他與幾個記者茶聚,談話中講了對六四事件一些看法,雖事前協議內容不公開,但有傳媒仍將之報道,結果引起強烈反應,給重病在身的他添加了巨大壓力,導致他病情惡化。

2007年7月8日民建聯慶祝成立 15周年,大家為會員人數突破 1萬而欣喜,但在這一刻,馬力已臨近生命盡頭,只能在病床錄了一段視频,在大會播出,許多在場者都感心痛。

在喪禮上,馬力的靈柩蓋上國旗,由董建華、高祀仁、梁振英等扶靈,生榮死哀。

在喪禮上,馬力的靈柩蓋上國旗,由董建華、高祀仁、梁振英等扶靈,生榮死哀。

一個月後的8月8日,馬力終於與世長辭!生榮死哀,500多政商各界人士出席他的喪禮致哀,董建華、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梁振英等為他扶靈,靈柩蓋上了國旗。曾鈺成的輓聯這樣寫:「壯志待酬路遙思馬力,真誠盡獻日久得人心。」

馬力去世後一年,內地的文化藝術出版社出了一本《紅樓夢》論文集,把馬力和另一紅學家梅節的論文結集成書,題為《耦耕集:梅節馬力論紅樓夢》,許多人才知道馬力是研究《紅樓夢》的專家。

內地文化藝術出版社將馬力和另一紅樓夢專家的紅學論文,結集成書。

內地文化藝術出版社將馬力和另一紅樓夢專家的紅學論文,結集成書。

馬力已離開了15年,但這位政壇才子,將在香港政治歷史留下傳奇一章。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兩次秘密飯局透露想做「盟主」 黎智英欲奪大旗領導勇武派

2024年04月16日 20:31 最後更新:20:51

黎智英案審訊又現高潮,「從犯證人」陳梓華披露,黎與他單對單見面,以及與泛民大佬的秘密飯局中,都提出想領導勇武派,建立一個橫跨「和勇」的大台,主導整個運動的方向,以爭取國際支持。陳梓華因而數度被黎要求聯絡勇武派頭目,但始終交不到差,黎想做「盟主」的野心亦告落空。這段內情顯示,黎一直不願與「黑暴」割席,反而欲加以操縱,依其策略行事,不過這全是一廂情願,當暴力從「潘多拉盒子」放出來,便再沒法控制了。

從犯證人陳梓華今天在庭上披露,黎智英在「黑暴」後期,想領導和主導勇武派,建立一個「大台」。換言之,由他擔大旗做「盟主」,但想法最後落空 。

從犯證人陳梓華今天在庭上披露,黎智英在「黑暴」後期,想領導和主導勇武派,建立一個「大台」。換言之,由他擔大旗做「盟主」,但想法最後落空 。

陳梓華今日作供披露,2019年11月時,暴力行動日趨激烈,更發生黑衣人在馬鞍山放火燒人事件,黎於11月12日發訊息給陳說:「是時候考慮下一步了。」意即要重新想想整場運動的策略。

陳梓華說,黎智英約他和民主黨大佬林卓廷、李永達和李卓人到其大宅吃飯,黎在席上說勇武派無組織、無分寸,整個運動會失去道德高地,也會失去國際支持。

據陳梓華的講法,黎智英當時看到「運動」出了問題,卻沒與暴力割席,而是「好想建立一個領袖團隊」,而這個「大台」應橫跨勇武派與「和理非」。陳的理解是,黎智英欲領導或主導勇武派,而整個運動應以泛民的手法,作為主要抗爭手段。

其實早在當年7月「黑暴」初起時,黎智英已留意到勇武派「大台」的問題。陳梓華初認識黎不久,黎約他和李柱銘開了一次「3人飯局」,那時已要求陳聯絡勇武派,認為他們有「大台」,會有一批頭頭下指令指揮示威者。黎還說,年輕人(指勇武派)做不到的事,他旗下傳媒的力量可以做到。可見黎當時已考慮與勇武派結合,歸於統一領導。

所以,黎一直要求陳梓華透過社交平台,積極聯絡勇武派,但陳幾次面對面同黎老闆講,真的找不到其領袖,因為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勇武派。到理大爆發暴亂後,陳終於與一個Telegram的勇武派群組互傳訊息,但他們對有人想搞「大台」很反感,亦完全不信任,「打就係佢哋打,畀人拉嘅又係佢哋.... 然後你就想有一個大台!」

雖然陳梓華交不到差,但黎智英同佢講,原來自己曾找過一名勇武派人物張崑陽見面,表示可提供贊助,但對方表示靠眾籌已夠,不用黎捐錢。可見黎智英當時曾親自拉攏勇武派人馬,想建立其幕後「盟主」的地位。

黎智英原來曾親自找過勇武派的頭頭,也叫陳梓華積極聯絡他們,欲把「和勇」兩股力量結合起來,盡地一煲。

黎智英原來曾親自找過勇武派的頭頭,也叫陳梓華積極聯絡他們,欲把「和勇」兩股力量結合起來,盡地一煲。

回看壹傳媒兩名高層張劍虹和陳沛敏早前的供詞,黎智英一直的策略是「和勇不分」,企圖運用這兩股力量,對政府製造的最大衝擊力,所以《蘋果》從來沒與暴力割席,反而持同情態度。

張劍虹就披露,到後期暴力愈趨激烈時,黎智英的立場是不把「和勇」對立起來,所以《蘋果》對暴力場面照刊登,並予以同情。張劍虹坦言自己覺得這做法有問題,但無奈要執行老闆的政策。

陳沛敏亦說,黎智英認為勇武派與「和理非」示威者要團結,因不想反修例運動停止、消失。

黎智英到了「黑暴」後期,想建起勇武派的「大台」,由他做盟主,重新主導整場運動,不過他又再次嚴重誤判,當時暴力已經完全失控,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來的魔怪漫天亂舞,再沒有誰可以操弄於股掌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