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紆尊降貴「不遠千里」到魏國首都大梁見梁惠王 ,梁惠王快人快語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一見面即說話輕佻,直呼老人家(孟子)不遠千里來到魏國,對於魏國帶來甚麼利益呢?面對困境,孟子選擇沉著應對,提出「王何必曰利」,並進而提出「仁政」思想。

當今都知道孔子及孟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曾周遊列國。古代交通並不發達,周遊列國不像今天有高鐵及飛機,而是一步一步遠走千里,路途艱辛,一般人易於放棄,但孔子及孟子二人「不遠千里」,不辭勞苦,為的是實現「仁政」的大理想。

古代交通並不發達,「不遠千里」是苦事。

古代交通並不發達,「不遠千里」是苦事。

孔孟二位聖賢昭示的是一條學習的必由之路,也是問道的一條幽徑。沒有孔子的周遊列國就不會有《論語》的精彩文章。沒有孟子的周遊列國,我們就無緣聆聽孟子貿梁惠王的「義利之辨」,就不會讀到孟子罵齊宣王「率獸食人」的快人快語,更不會在孟子的「仁政」理想中覺醒。一句語,孔孟在學習與問道上通過周遊列國不僅是儒者的佈道之旅,而且是學者的創新之旅,即孔孟在學習與問道上通過周遊列國實現了由「讀」到「走」的轉變,從而開啟了一條新的學習模式--「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可是,這一點多年來恰恰被我們忽視了。

孔子與孟子曾「不遠千里」,周游列國。

孔子與孟子曾「不遠千里」,周游列國。

「不遠千里」意思是不以千里為遠,形容不怕路途遙遠。與不辭勞苦、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等詞語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