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穿戴式的健康監察裝置大行其道,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僅一枚硬幣大小,可應用於測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心理健康狀況等,名為PERfECT的微型可穿戴生物電子傳感器,是全球同類技術中最細小的系統,新技術有助可穿戴的有機電化學晶體管,邁向實際應用。 名為PERfECT(英文縮寫取自「用於電化學晶體管的定制化電子表徵系統」)的傳感器,由港大工程學院的團隊研發,面積僅一點五厘米乘一點五厘米,厚度僅兩毫米,重量僅零點四克。系統可輕便附於可穿戴的智能手表及醫療貼片上,持續檢測健康信號,包括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血液及汗液中病毒抗體濃度等。 同類系統 全球最細 新技術可精確地表徵電化學晶體管,數據採樣率高達每秒二十萬次,而價格僅商用設備的十分之一,使得可穿戴有機電化學晶體管,向實際應用邁出了一大步。團隊已成立初創公司,進一步把新技術落實應用層面。 參與研發的港大電機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張世明指,系統極為小巧、柔軟,佩戴者不易察覺,便可持續監測身體狀況的特點,有潛力推進醫療檢測技術的變革。他指系統成功開發,有賴團隊的跨學科研究文化,成員來自電機及電子工程、微電子、軟件工程,應用化學、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他期望通過開發下一代智能可穿戴診療技術,促進健康診療體系從「以醫院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變革。

教育
港大研微型可穿戴生物傳感器
2022年08月10日 03:00 最後更新:22:50(星島日報報道)小一統一派位選校階段將於月底展開,教育局昨公布選校名單。本報統計後發現,部分小學在自行收生階段,取錄學生僅得個位數,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自行收生階段僅取錄兩人,統一派位階段學額增至達近百個。有小學校長相信,移民潮等因素造成學額過剩。小一統一派位將於本月三十日至下月五日接受電子申請,家長亦可於下月四至五日,前往派位中心遞交紙本申請。教育局估計,本年度共有約四萬三千多人參加小一派位,當中近兩萬二千人已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取錄,另外約兩萬二千人參與統一派位,較去年少三千多人。今年無校網需要「加派」,而需要借位的校網則減半至三個。無校網需要「加派」 小學自行分配學位及統一派位的學額數目,各佔整體小一學額一半。本報以各校在統一派位階段的學額,推算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取錄的學生人數,發現部分學校自行收生階段取錄不足十人。屬灣仔十二校網的北角官立小學(雲景道),自行學額共五十個,但在統一派位階段共提供九十八個學位,意味學校自行階段僅取錄兩人;柴灣的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暫定統一學額達九十四個,較自行學額多四十四個,推算自行階段僅取錄六人。 個別地區的官校,收生亦不容樂觀,粉嶺官立小學與大埔官立小學在統一派位階段,暫定提供一百一十五個學額,較自行收生階段多五十二個,意味兩校自行階段僅取錄十一人。 至於適齡人口下跌的重災區,例如東區、南區等,部分學校收生情況亦不理想,慈幼學校、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愛學校,按推算僅取錄十人;十四校網的啟基學校(港島),按推算亦僅取錄七人。南區的華富邨寶血小學,按推算只取錄十一人。 個別學校超收「世襲生」情況仍屬普遍,傳統名校林立的九龍城四十一校網,十所官津小學之中,有八校的統一派位學額被「蠶食」,以喇沙小學最多,達到十一個。沙田的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被世襲生蠶食的學額多達三十四個,是全港之冠。 資助小學校長會副主席陳淑儀認為,現象反映學界難以準確估計學位需求,「近年不少家庭選擇移民,而選擇送子女入讀直資、私立或國際學校的家長愈來愈多,令學額出現過剩。」她期望當局能加快推進全面小班教學,學校應減少取錄叩門生,以免出現縮班殺校潮。 教育局回應指,未來會繼續與學界磋商,研究鞏固及整合學校資源,以「軟陸」為目標,穩定教學環境、保持教學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