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從邂逅到分離 香港故宮《洛神賦圖》重現淒美愛情故事

歷史長河

從邂逅到分離 香港故宮《洛神賦圖》重現淒美愛情故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從邂逅到分離 香港故宮《洛神賦圖》重現淒美愛情故事

2022年08月11日 10:06 最後更新:08月16日 14:41

從古至今,《洛神賦》所述淒美愛情故事為士大夫提供了創作靈感,作品流芳千古。最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限期1個月內展出千古名作《洛神賦圖》,以連環圖的方式按時序表達從邂逅到相識,最後因為人神有別而被迫分離的愛情故事。

作品在展廳8的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中展出。

作品在展廳8的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中展出。

作品以曹植與洛神的邂逅開始。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作品以曹植與洛神的邂逅開始。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網上資料顯示,目前存世的《洛神賦圖》共4個版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次展出的屬於北宋摹本,由於原作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346–407年)《洛神賦圖》已經亡佚,即使摹本也價值連城。此展品見於展廳8的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屬於第二期 :2022年8月3日至9月4日展出的15件國寶級古代書畫名品之一。隨後的第三期 :2022年9月7日至10月7日會有南宋摹本,同樣精彩。

更多相片
作品在展廳8的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中展出。

從古至今,《洛神賦》所述淒美愛情故事為士大夫提供了創作靈感,作品流芳千古。最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限期1個月內展出千古名作《洛神賦圖》,以連環圖的方式按時序表達從邂逅到相識,最後因為人神有別而被迫分離的愛情故事。

作品以曹植與洛神的邂逅開始。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作品以曹植與洛神的邂逅開始。 (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人神之戀最終觸怒了天庭,洛神被強行帶走,高潮迭起。(網上圖片)

網上資料顯示,目前存世的《洛神賦圖》共4個版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次展出的屬於北宋摹本,由於原作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346–407年)《洛神賦圖》已經亡佚,即使摹本也價值連城。此展品見於展廳8的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屬於第二期 :2022年8月3日至9月4日展出的15件國寶級古代書畫名品之一。隨後的第三期 :2022年9月7日至10月7日會有南宋摹本,同樣精彩。

洛神不見了!心急的曹植乘船四出搜尋。(網上圖片)

洛神不見了!心急的曹植乘船四出搜尋。(網上圖片)

曹植與洛神被迫分離,曹植依依不捨,再三回首,圖中可見乾隆定為「洛神賦第一卷」。(網上圖片)

北宋摹本屬存世《洛神賦圖》中年代較早之佳作,三國時期曹植在其名作《洛神賦》虛構了自己與洛神之間淒美的愛情故事。這一經典的文學母題,成為了歷代書畫創作的靈感來源。宋元以後,以《洛神賦》為主題的繪畫常與東晉畫家顧愷之聯繫在一起,並成為後世畫家追摹的典範。北宋摹本不書賦文,但以連續的構圖,描繪了曹植與洛神從邂逅到分離的多幕情景。畫面敷色濃艷,用筆如春蠶吐絲般細勁綿延,人物幾乎與山、樹等大,體現出古樸稚拙的六朝繪畫遺韻。

為增加與觀眾之互動,所以在門外有御書乾隆「妙入毫顛」引首投射。

為增加與觀眾之互動,所以在門外有御書乾隆「妙入毫顛」引首投射。

人神之戀最終觸怒了天庭,洛神被強行帶走,高潮迭起。(網上圖片)

人神之戀最終觸怒了天庭,洛神被強行帶走,高潮迭起。(網上圖片)

洛神不見了!心急的曹植乘船四出搜尋。(網上圖片)

洛神不見了!心急的曹植乘船四出搜尋。(網上圖片)

北宋摹本屬存世《洛神賦圖》中年代較早之佳作,三國時期曹植在其名作《洛神賦》虛構了自己與洛神之間淒美的愛情故事。這一經典的文學母題,成為了歷代書畫創作的靈感來源。宋元以後,以《洛神賦》為主題的繪畫常與東晉畫家顧愷之聯繫在一起,並成為後世畫家追摹的典範。北宋摹本不書賦文,但以連續的構圖,描繪了曹植與洛神從邂逅到分離的多幕情景。畫面敷色濃艷,用筆如春蠶吐絲般細勁綿延,人物幾乎與山、樹等大,體現出古樸稚拙的六朝繪畫遺韻。

曹植與洛神被迫分離,曹植依依不捨,再三回首,圖中可見乾隆定為「洛神賦第一卷」。(網上圖片)

曹植與洛神被迫分離,曹植依依不捨,再三回首,圖中可見乾隆定為「洛神賦第一卷」。(網上圖片)

為增加與觀眾之互動,所以在門外有御書乾隆「妙入毫顛」引首投射。

為增加與觀眾之互動,所以在門外有御書乾隆「妙入毫顛」引首投射。

尾紙所鈐金章宗璽印及元明諸跋為後配。乾隆六年(1741),被收入清宮,著錄於《石渠寶笈》。乾隆曾經推賞備至,不僅御書「妙入毫顛」引首、小楷《洛神賦十三行》以及多則題跋,還曾命宮廷畫家丁觀鵬繪製摹本。在比較了多版《洛神賦圖》後,乾隆將北宋摹本定為「洛神賦第一卷」,珍藏於御書房。1922年,此作因溥儀賞賜溥傑,被攜出清宮。後經長春文物店購得,輾轉歸藏故宮博物院。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