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抗日戰爭勝利77周年 《人民日報》:開歷史倒車者,必將走入歧途

博客文章

抗日戰爭勝利77周年 《人民日報》:開歷史倒車者,必將走入歧途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抗日戰爭勝利77周年 《人民日報》:開歷史倒車者,必將走入歧途

2022年08月15日 12:14 最後更新:12:22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電台廣播宣讀《停戰詔書》,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詔書稱「交戰已閱四載」,將戰爭歷史縮限為1941年以後的4年。只稱「深表遺憾」,卻不向受害國道歉。詔書全篇815字,只字未提「戰敗」,只稱「終戰」,不提「投降」,而稱「為保全國體停止戰鬥」……種種字眼,妄圖掩蓋歷史。 

《停戰詔書》將投降美化為「採取非常措施『收拾時局』」。

《停戰詔書》將投降美化為「採取非常措施『收拾時局』」。

為爭取免除天皇裕仁的戰爭責任及保護日本天皇制,詔書在措辭上採取了諸多手段。甚至戰後幾十年間,日本官方認可的史書只字不提8月14日致盟國的同意投降電,也盡量回避9月2日簽降書一事,卻竭力把二戰終結的功勞放到天皇頭上,試圖美化這段歷史。 

《大公報》用「日本投降矣」5個鉛字,向全國人民報告抗戰勝利的消息。

《大公報》用「日本投降矣」5個鉛字,向全國人民報告抗戰勝利的消息。

《人民日報》國際評論欄目「鐘聲」今日發表《開歷史倒車者,必將走入歧途》,敦促日方深刻反省歷史。文中寫道,日本本應深刻反省侵略歷史,以實際行動取信於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然而,77年後的今天,日本卻頻頻在歷史問題上開倒車,加緊推進自身軍事鬆綁,極力拉攏域外國家在地區搞對抗……種種錯誤做法悖逆歷史正義,損害亞太和平穩定,引起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和平力量的高度警惕。

《人民日報》:開歷史倒車者,必將走入歧途。

《人民日報》:開歷史倒車者,必將走入歧途。

《開歷史倒車者,必將走入歧途》全文:

正視歷史、反省罪責,是戰後日本實現自我救贖、回歸國際社會的前提條件。繼續執迷於逆時代潮流而動,日本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勝利。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滔天罪行,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是對生命和人權的粗暴踐踏,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嚴重挑戰。日本本應深刻反省侵略歷史,以實際行動取信於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然而,77年後的今天,日本卻頻頻在歷史問題上開倒車,加緊推進自身軍事鬆綁,極力拉攏域外國家在地區搞對抗……種種錯誤做法悖逆歷史正義,損害亞太和平穩定,引起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和平力量的高度警惕。

正視歷史、反省罪責,是戰後日本實現自我救贖、回歸國際社會的前提條件。然而,77年來,日本始終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日本右翼勢力從未停止對歷史公論、國際正義的挑戰。近年來,日本國內政治生態發生新變化,為軍國主義侵略史翻案之風愈演愈烈。日本政治人物頻頻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淡化南京大屠殺罪行,否認強徵慰安婦,並公然質疑挑戰《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東京審判,不斷在釣魚島等問題上製造事端……日本掩蓋、否認甚至美化侵略歷史,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嚴重挑釁。

日本右翼勢力熱衷於篡改歷史,根本目的是擺脫戰後國際秩序的束縛,再度實現軍事擴張。日本大肆炒作鄰國「威脅」,主動勾連域外大國,企圖在亞太地區製造割裂、挑起對抗。在惡意渲染地區局勢緊張的同時,日本鬆綁安保政策的步子也越邁越大。加快推動修改和平憲法議程,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強行通過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通過新版《防衛計劃大綱》和《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不斷增加防衛經費,發展所謂「反擊能力」……日本在背離專守防衛的路上越走越遠,不斷釋放出否定戰後和平發展道路的危險信號,成為亞太地區和平穩定面臨的嚴重風險隱患。

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高調表演,進一步暴露其險惡用心。日本曾非法侵佔並在台灣實行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殺害60多萬台灣同胞,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日方本應認真反省侵略歷史,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和所作承諾,在台灣問題上謹言慎行。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消極動向頻繁集中,一些政治勢力聲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日本政府不久前發佈2022年版《防衛白皮書》,罔顧事實渲染所謂大陸對台「軍事威脅」,妄稱「台灣局勢對日本安全及國際穩定十分重要」。上述行為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准則,違背日方在台灣問題上向中方作出的嚴肅承諾,損害中日關係政治基礎。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台灣地區,招致國際正義力量廣泛譴責。但在台灣問題上負債累累的日本,卻公然替美國放任佩洛西竄台、侵犯中國主權的錯誤行徑張目,對中國政府合理合法的反制行動說三道四,追隨配合美方搞「以台制華」。日本這種為虎作倀的惡劣做法,包藏搞亂台海、搞亂亞太、從中漁利的險惡用心。人們不禁要問,一個「風險偏好」不斷提高的日本,難道要重蹈覆轍,再次滑向以鄰為壑、禍亂地區的深淵?

開歷史倒車者,必將走入歧途。日本只有迷途知返,深刻反省歷史罪責、汲取歷史教訓,尊重亞洲鄰國安全關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才能在地區發展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繼續執迷於逆時代潮流而動,日本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學者認西方誤解中國經濟 「可能導致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2024年04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14

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絕於耳,有時連美國人都跳出來證偽。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報道,《外交事務》雜誌近日刊登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成員尼古拉斯·拉迪的署名文章——《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指出,近兩年來,部分觀察者對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主要基於五種誤區: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以及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但實際數據並不支持上述論點。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在三分之一,並擴大其經濟足跡。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驚人的經濟表現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警覺。自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觀察者由此粗淺地得出結論,聲稱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巔峰已經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會進入長期衰退,甚至是失落的十年,而不是超過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三月的國情諮文中也放言:「多年來,我聽到我的兩黨朋友們說,中國正在崛起,而美國正在落後。他們弄錯了。」

然而,這些人其實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的確面臨著一些眾所周知的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問題。但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道路克服了比現在更大的挑戰。盡管近年來增速放緩,但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

關於中國經濟潛力的悲觀主義主要基於五種誤區。首先是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

文章指出,的確,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GDP佔美國GDP比重從76%下降到67%。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到2023年,中國GDP比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前)增長了20%,而美國僅增長了8%。

AP圖片

AP圖片

這種明顯的悖論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一是近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去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4.6%,低於其實際GDP增長的5.2%。相比之下,由於通貨膨脹率高,美國2023年名義GDP增長了6.3%,而實際GDP僅增長了2.5%。

此外,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已將利率上調了逾五個百分點,從0.25%提高至5.5%,而中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3.70%降至3.45%。中國和美國利率之間的差距擴大。在匯率疲軟的情況下,將中國名義GDP換算成美元,才出現中國GDP相對美國GDP下降的情況。

但這兩個因素可能是暫時的。美國利率現在相對於中國利率正在下降,減少了投資者將人民幣轉換為以美元計價資產的動力。因此,人民幣已經開始逆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的物價將回升,這將提振以人民幣計量的中國GDP增長。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名義GDP幾乎肯定會在今年重新朝著美國的方向靠攏,並且可能在約十年內超過美國。

第二個誤區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實際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去年,中國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6%,是2022年增長率的兩倍,人均消費增長了九個百分點。

如果消費者信心不足,家庭將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但中國家庭去年恰恰相反:消費增長超過了收入,這只有在家庭減少儲蓄佔收入比例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AP圖片

AP圖片

第三個誤區是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去年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了0.2%,引發了房價下跌的擔憂,導致人們預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從而減少需求,增長放緩。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核心消費價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際上增長了0.7%。

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價格的確在2023年有所下降,這反映了全球能源價格和其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以及中國對一些工業品需求相對較弱,可能削弱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動力。

人們認為,企業不會將資金投入到他們的業務中,而是用他們日益減少的利潤償還債務。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企業的借貸規模還在增加,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GDP的比例。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的投資也在增加,並沒有衰退的跡象。

第四個誤區是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根據,2023年新開工建設的樓盤數量只有2021年的一半。但是必須看到這一數據的背景。

在同期的兩年時間裡,房地產投資僅下降了20%,因為開發商將更多的支出用於完成早期開始的住房項目。2023年,住房竣工面積擴大到78億平方英尺(約合7.2億平方米),首次超過了住房開工面積。這是因為政府政策鼓勵銀行專門向即將完工的住房項目提供貸款,如果放寬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限制,將會加劇房地產供應過剩。

AP圖片

AP圖片

第五個誤區,即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正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有悲觀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從2020年底對大型民營企業無序擴張的治理收效甚微。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至2010年代中期,私人投資在中國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有企業。到2014年,私人投資幾乎佔所有投資的60%,而1978年,這一比例幾乎是零。這一趨勢在2014年後開始逆轉,到2023年,私人投資僅佔總投資的50%。

同樣,數據並不支持上述悲觀情緒。首先,2014年後,私人投資份額減少幾乎全部源於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如果排除房地產,去年中國的民間投資增長了近10%。盡管個別的中國企業家離開了國家,但仍有超過3000萬家民營企業繼續投資。

此外,未被官方歸類為公司的家族企業數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萬家,企業總數達到了1.24億家,容納了約3億人就業。

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面臨著許多問題,但誇大這些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導致西方在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這對美國尤其如此。中國可能會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同時擴大其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如果美國決策者低估了這一點,他們可能是高估了自己與亞洲伙伴深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