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瞿秋白如何在中共三大中一戰成名

歷史長河

瞿秋白如何在中共三大中一戰成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瞿秋白如何在中共三大中一戰成名

2022年08月17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18日 09:55

瞿秋白擁有俄文名Виктор Страхов,维克多·斯特拉霍夫,是以蘇俄歸國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旬,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出席大會的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張太雷、張國燾等共30餘人,也包括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這次大會決定實行國共合作政策,為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作出了思想、理論、策略上的準備,載入中國革命史冊。

1920年的瞿秋白。 (網上圖片)

1920年的瞿秋白。 (網上圖片)

「共產黨員是否加入國民黨?」成為了中共三大討論的中心議題。以張國燾為代表的「左」傾觀點,片面地強調共產黨的組織獨立和政治批評自由,低估了國民黨的革命作用,錯誤地認為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將會導致共產黨的腐化,喪失獨立性,因而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瞿秋白、陳獨秀、張太雷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不同意張國燾等人意見,贊成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

瞿秋白與張國燾之間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兩個問題:第一,關於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的性質。當時全黨對反帝問題沒有原則上的分歧,而對國內階級結構的分析上,張國燾誇大中國資本主義的力量,忽視和低估封建主義的勢力,只強調反對帝國主義,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混淆了敵友;瞿秋白充分分析中國國情,認為中國的資本主義還不是很成熟,封建勢力依然很強大,應該把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作為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強調中國民主革命任務要反對帝國主義,更要反對封建主義。

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省長汀縣將被處決的瞿秋白。 (網上圖片)

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省長汀縣將被處決的瞿秋白。 (網上圖片)

第二,關於聯合的對象問題。張國燾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是不革命的,所以無產階級只能與小資產階級聯合;瞿秋白則認為中國目前的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以要與資產階級建立聯合戰線。瞿秋白文質彬彬,氣度儒雅,以理服人,娓娓道來,說服了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人。在國共合作時期,瞿秋白用自己的才華、實幹和奉獻精神,擴大了國民革命運動在社會大眾中的影響。

1923年底,李大釗與譚平山、張國燾、瞿秋白一起組成指導小組,向出席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中共黨員提供指導。瞿秋白住在鮑羅廷在東山春園的公館,擔任鮑羅廷的助手和翻譯。

瞿秋白被處决地附近的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網上圖片)

瞿秋白被處决地附近的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網上圖片)

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草案,是由鮑羅廷、瞿秋白、汪精衛、胡漢民等草擬的。宣言草案先在上海、廣州進行了討論,參加討論的有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瞿秋白、蔣介石等。瞿秋白將用俄文起草的宣言草案翻譯成中文,提交給宣言草案小組進行審定。在廣州期間,瞿秋白應青年團廣東區委和廣州地委的邀請,向青年團骨幹分子作出了題為《三民主義》的報告,闡述三民主義學說的新內容,宣傳中國共產黨關於實現國共合作、進行國民革命的思想。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瞿秋白和李大釗、毛澤東等共產黨員出席大會,促成大會的成功。對於大會通過的宣言,孫中山深感滿意:「此次我們通過宣言,就是重新擔負革命的責任,就是計劃徹底的革命。」

1989年中國郵政發行之瞿秋白誕生九十周年紀念郵票。 (網上圖片)

1989年中國郵政發行之瞿秋白誕生九十周年紀念郵票。 (網上圖片)

這一時期,瞿秋白除在廣州參加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外,還以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身份參加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指導工作,擔任上海國民黨機關報《民國日報》編輯和撰稿工作。他撰寫的《中國解放運動之公敵》《五一節之四十年》《反帝國主義運動與國民黨》等文,號召中國人民覺悟起來,實行國民革命,打倒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掙回民族主權,掙得國民權利。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