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銀珠洗眼」駭人聽聞 可引併發症隨時導致失明

社會事

「銀珠洗眼」駭人聽聞 可引併發症隨時導致失明
社會事

社會事

「銀珠洗眼」駭人聽聞 可引併發症隨時導致失明

2022年08月16日 09:10 最後更新:09:47

近年受疫情影響無法通關,不少外地新興美容服務進駐香港殺出血路。繼早年流行的採耳和耳燭店鋪愈來愈盛行,《星島》記者發現一種名為「銀珠洗眼」的「古法眼睛療程」,近來逐漸滲入香港市場,相關療程竟將銀珠棒「戳入眼內」,聲稱藉按摩眼瞼位置,刺激淚水分泌,以達至清潔眼球的效果,更稱技師持有「護眼導師證書」,惟有眼科專科醫生坦言,有關程序聞所未聞,且相當危險及恐怖,嚴重可誘發併發症導致失明,有律師則質疑店員有無牌行醫之嫌,呼籲消費者三思。

「銀針洗眼歷史悠久,是傳統而古老的手藝」、「銀能接觸性殺死近一百五十種對人體依賴的細菌」、「用銀質挑眼棒很科學也很安全」……《星島》發現市面興起一種眼部「療程」,店鋪宣傳聲稱銀有殺菌作用,可利用純銀製造的銀珠棒作「銀珠洗眼」,消除部分眼疾,但實際上卻會將銀珠棒放進眼內掃動,引起安全疑慮。

聲稱技師持「護眼導師證書」

《星島》記者在網上發現,至少兩家本港美容店,聲稱可以提供「銀珠洗眼」服務,價格由三百四十元至三百六十元不等。根據店家提供的影片,只見客戶閉上眼睛,躺在美容椅上休息,而美容人員則一手掀起顧客的眼瞼、一手拿起前端有圓形小球的棒狀物,將其伸進眼球與眼瞼之間,貼着眼球、在眼瞼內側左右掃動,期間拉出透明的分泌物。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記者佯裝客人,向其中一家在觀塘和屯門設有店鋪的美容工作室查詢,店員稱會通過銀棒刺激淚腺,清理眼內污染物和雜質,眼見記者有所猶豫,店員大派定心丸,指開業兩年多來已有多位客人「洗眼」,只會「反起眼皮,不會碰到眼球」,又指「不會痛只會感到痕癢」,形容過程十分安全。據指,該店店東特意到「療程」的發源地四川學習,而網站上亦特意註明,店東持「護眼導師證書」,卻未有出示證書,亦無透露證書從何取得。

可致高眼壓及角膜感染

眼科專科醫生湯文傑查看影片後,直言放「銀棒」入眼「非常恐怖」,質疑技師不了解眼球結構,或禍及眼睛。湯認為,相關偏方療法屬高風險程序,向眼球施加壓力可致眼壓升高,而銀珠棒或引致角膜受傷、感染,嚴重可誘發併發症導致失明。他續指,尚未有文獻證明,按摩眼球周邊可刺激淚腺,療法成疑,絕不建議市民貿然接受療程。

耳燭易弄傷耳道耳膜

另一眼科專科醫生譚德祐不諱言對該「療程」聞所未聞,指其手法不明,未能解釋當中「原理」。他質疑技師欠專業,或未能分清淚腺位置,呼籲市民簡單敷熱毛巾,已能夠為眼睛帶來舒適感,不應冒險把硬物放入眼瞼。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此外,流入香港已久、近年再成潮流的採耳和耳燭,前者以耳刮等工具移除耳垢,後者稱通過燃點燭火,吸出耳垢,兩者實際也具有風險。近年不少技師自稱「採耳師」,但本港並無相關資歷認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漢威表示,以往每月均接獲約十宗與採耳或耳燭相關的求助個案,患者均於接受療程後感到不適,疫下相關求診個案回落至每月四至五宗,估計跟美容業界多次受限暫停營業,以及無法通關至內地有關。

黃舉例,大多做完耳燭的求診者,耳道沾滿熔化後的蠟,部分更會沾在耳膜上。他指,耳朵無法受熱,熱力有機會燒穿耳膜,又引用美國權威妙佑醫療(Mayo Clinic)的研究,表明耳燭並無作用,反而會因為蠟黏住耳膜和耳道,得不償失。至於採耳,他稱,相關程序容易弄傷耳道和刺穿耳膜,特別不建議小朋友進行,因小朋友的耳道比成年人窄小,風險更高。

註冊中醫師麥超常博士強調,耳燭絕非中醫範疇,亦深信耳燭療法無法形成真空狀態,把耳垢抽出耳道。他提到,雖然中醫有為病人按壓眼睛周邊穴位,以促進血液循環,但並非如「銀珠洗眼」般深入眼瞼,直言把銀珠棒放入眼內,有機會誤傷角膜。

大律師陸偉雄。資料圖片

大律師陸偉雄。資料圖片

醫學跟美容常混為一談

新興美容服務安全成疑,令人質疑專業醫療和美容的界綫。翻查資料,本港一二年曾發生致命事故,有顧客接受尚在試驗階段的細胞療程(CIK療程)後感染細菌身亡。翌年政府成立「區分醫療程序和美容服務工作小組」,以考慮如何區分醫藥治療和美容服務,並就規管方式提出建議。當時小組把涉及注射、以機械或化學方法,在皮膚表皮層以下進行皮膚剝脫、高壓氧氣治療及漂牙四項程序,界定需由註冊醫生或牙醫施行。立法會四年前討論美容業議題,政府亦稱,與其劃一規管美容業,決定集中規管高風險程序,未有進一步收緊對「醫學美容」的規管。

大律師陸偉雄指,醫學跟美容經常混為一談,亦有很多醫學程序被淡化為美容療程,然而近年政府沒有跟進修訂相關法例,業界和政府有必要釐清何謂醫學診斷和美容。他指,「行醫」代表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不一定要使用專業儀器或工具,簡單如病人患有眼瘡,眼科醫生診症後處方藥物,便是「行醫」。他續指,警方有需要跟進「洗眼」是否涉及無牌行醫,若然顧客不幸發生意外,有權向店鋪展開民事索償。

「銀珠洗眼」已逐漸滲入香港市場,相關療程以銀珠棒按摩眼瞼內側,聲稱可刺激淚水分泌、清潔眼球。網上圖片

「銀珠洗眼」已逐漸滲入香港市場,相關療程以銀珠棒按摩眼瞼內側,聲稱可刺激淚水分泌、清潔眼球。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兩美容院涉用偽冒儀器3人被捕 海關指有導致紅腫灼傷風險

2024年03月22日 12:09 最後更新:14:00

香港海關調查兩間分別位於沙田石門與觀塘的美容院,兩店涉嫌使用偽冒儀器,拘捕3名女子,檢獲兩部偽冒儀器。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第二組調查主任靳子謙。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第二組調查主任靳子謙。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第二組調查主任靳子謙講述案情。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第二組調查主任靳子謙講述案情。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說,由於相關療程涉及儀器的高強度能量輸出,如果使用不當,有潛在危險,包括紅腫和灼傷等,如果過程中使用偽冒儀器,可能風險會更大。

海關版權及商標調查科不良營商手法調查第二組調查主任靳子謙表示,被捕的3名女子,由36至40歲,分別是兩間美容院的董事及銷售員。兩間美容院是獨立運作,經營約2至5年。

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FB影片截圖

靳子謙說,根據有關儀器正貨的代理商說,是透過高強度超聲波達致美容效果,但代理商經測試後,發現相關偽冒儀器的輸出能量方式,與正貨儀器有明顯不同,效果成疑。他又引述代理商說,正貨儀器是以非入侵方式,在不傷及表面皮膚情況下,達致美容效果,偽冒儀器則未必能達致有關功能。

他說,偽冒儀器售價約1萬元,正貨儀器售價高出幾十倍;至於費用方面,使用偽冒儀器的療程單次收費約1000元,使用正貨儀器的療程收費貴幾倍。

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是根據舉報,本月14及18日派員喬裝顧客,到這兩間美容院試購療程,美容院職員將虛假商品說明,應用於邀約提供的美容服務上,於是拘捕相關人士。

海關呼籲市民光顧信譽良好商戶,並先了解儀器資料,如遇到懷疑冒牌情況,可先向製造商或專業人士了解意見。

海關FB影片截圖

海關FB影片截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