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運動員的訪問,無論是小學、中學、高中、大學,或者職業運動員,任何運動項目的選手都經常把「悔恨」這個詞掛在嘴邊。輸掉比賽會悔恨,贏了金牌也會悔恨,感覺壓力非常大,但同時這個「悔恨」卻也經常成為選手突飛猛進的關鍵。

看看最近成為日本焦點人物的兩個同齡人物大谷翔平和羽生結弦,前者在美國職棒大聯盟把二刀流練得出神入化,最近更達成聯盟史上相隔一百零四年的「雙位數勝投及雙位數全壘打」偉業,後者宣布退出國際賽舞台後首次進行公開練習「SharePractice」,兩個人成長期間同樣多次於訪問中表示「悔恨」,悔恨自己交不出應有的表現、無法幫助隊友獲勝;悔恨比賽中的動作做得不夠完美,未能完成設定的目標。這些悔恨從小就在鞭策他們積極向上,將悔恨和不甘化為進步動力,最終換來甜美的成果。

說到底,這種日式的「悔恨」其實源自於運動員對自我要求的不滿足,有著無時無刻渴望進步的心態,才會悔恨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羽生結弦在SharePractice中一而再、再而三的練習平昌冬奧那一套表演「SEIMEI」,就是因為奧運當時的表現仍然有失誤,他至今仍然不太滿意,希望把那套動作做得更好更完美,就是有這種對完美的追求,才能成就他繼續挑戰4A的動力,繼續讓人看到他的成長。(何子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