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真假難分 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作者疑案

歷史長河

真假難分 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作者疑案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真假難分 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作者疑案

2022年08月19日 10:00

國寶的魅力,不單在於其藝術價值,還在於它背後的歷史故事,若遇上真假難分節點上,則更引人入勝。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第二期 :2022年8月3日至9月4日限期展品中,(傳)虞世南(558–638)《行書摹蘭亭序帖》出現作者誰屬疑案,至今沒有完全定案。

(傳)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在展廳8的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中展出 (資料圖片)

(傳)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在展廳8的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中展出 (資料圖片)

《蘭亭序》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 (303–361)的名作。在永和九年春,王氏與羣賢儒士聚會宴詠時,席間飲酒賦詩,王羲之為32人詩作,寫了一篇324字的《蘭亭序》,又稱《蘭亭詩序》或稱《蘭亭集序》。該序在書法上有很高的價值,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史載唐太宗極愛《蘭亭序》,收藏後命書法家褚遂良編入《右軍書目》,還曾令搨書人複製摹本。據傳王羲之真跡後隨太宗葬於昭陵,使唐摹本價值水漲船高,有謂「摹書至難必鈎勒而後填墨最鮮得形神兩全者,必唐人妙筆。」後世爭相購藏,北宋米芾更將《蘭亭序》譽為「天下法書第一」。

更多相片
(傳)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在展廳8的特別展覽—「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中展出 (資料圖片)

國寶的魅力,不單在於其藝術價值,還在於它背後的歷史故事,若遇上真假難分節點上,則更引人入勝。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第二期 :2022年8月3日至9月4日限期展品中,(傳)虞世南(558–638)《行書摹蘭亭序帖》出現作者誰屬疑案,至今沒有完全定案。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展出的唐代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卷》(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蘭亭序》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 (303–361)的名作。在永和九年春,王氏與羣賢儒士聚會宴詠時,席間飲酒賦詩,王羲之為32人詩作,寫了一篇324字的《蘭亭序》,又稱《蘭亭詩序》或稱《蘭亭集序》。該序在書法上有很高的價值,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史載唐太宗極愛《蘭亭序》,收藏後命書法家褚遂良編入《右軍書目》,還曾令搨書人複製摹本。據傳王羲之真跡後隨太宗葬於昭陵,使唐摹本價值水漲船高,有謂「摹書至難必鈎勒而後填墨最鮮得形神兩全者,必唐人妙筆。」後世爭相購藏,北宋米芾更將《蘭亭序》譽為「天下法書第一」。

董其昌謂「似」永興(虞永興,即虞世南)之作,後世仍沿用此說至今。(網上圖片)

目前存世的唐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及馮承素摹等版本。乾隆皇帝酷愛書法,命人從內務府藏帖中,盡搜歷代名家的蘭亭墨跡,共收集到蘭亭帖墨跡六幀:唐虞世南摹、褚遂良摹、馮承素摹《蘭亭序》、唐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後序、明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加上清大學士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所缺部分,及乾隆御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合為「蘭亭八柱冊」。

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另有《王羲之行書摹蘭亭序帖(傳褚遂良褚遂)》(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館)

這次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所展出的「虞世南本」是存世唐代臨摹本之一,書於白麻紙,墨色晦暗,有鉤填及描補痕跡。晚明董其昌原認為這是褚遂良的臨摹本,後猜測為虞世南所臨,後世沿用此說。此卷本幅有元「天曆之寶」璽印及「臣張金界奴上進」小字款,是鑑別本卷於前朝流傳的重要證據。

由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館)

由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館)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展出的唐代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卷》(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展出的唐代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帖卷》(圖片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目前存世的唐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及馮承素摹等版本。乾隆皇帝酷愛書法,命人從內務府藏帖中,盡搜歷代名家的蘭亭墨跡,共收集到蘭亭帖墨跡六幀:唐虞世南摹、褚遂良摹、馮承素摹《蘭亭序》、唐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後序、明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加上清大學士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所缺部分,及乾隆御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合為「蘭亭八柱冊」。

董其昌謂「似」永興(虞永興,即虞世南)之作,後世仍沿用此說至今。(網上圖片)

董其昌謂「似」永興(虞永興,即虞世南)之作,後世仍沿用此說至今。(網上圖片)

這次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所展出的「虞世南本」是存世唐代臨摹本之一,書於白麻紙,墨色晦暗,有鉤填及描補痕跡。晚明董其昌原認為這是褚遂良的臨摹本,後猜測為虞世南所臨,後世沿用此說。此卷本幅有元「天曆之寶」璽印及「臣張金界奴上進」小字款,是鑑別本卷於前朝流傳的重要證據。

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另有《王羲之行書摹蘭亭序帖(傳褚遂良褚遂)》(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館)

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另有《王羲之行書摹蘭亭序帖(傳褚遂良褚遂)》(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館)

由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館)

由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館)

對於此說法之真偽,筆者曾請教香港著名書法家陳用老師。陳老師表示,該卷臨摹者無署名,只因董其昌於其跋中謂「似」永興(虞永興,即虞世南)所臨,世即謂為《虞世南摹本》,究竟是否虞世南所摹,頗值探究。另外,談及各《蘭亭序》之摹本,陳老師認為以馮承素摹本最佳,表示個人曾在上海和香港看過馮承素蘭亭摹本共兩次,也臨過該摹本多次,而現今臨摹者均以此本為鵠的,未聞有臨摹其他版本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