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他們來自南洋與美澳 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

歷史長河

他們來自南洋與美澳 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他們來自南洋與美澳 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

2022年09月13日 10:00

全面抗戰期間,成百上千的港澳同胞與海外華僑放棄安穩生活毅然選擇投身報國。據統計,抗戰時期回鄉參與抗戰的粵籍僑胞就有4萬餘人。其中,南洋各地約4萬人,美洲和澳洲等地約1000人。國民政府僑委會接到無數的由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發來的希望介紹、保送回鄉服務或參軍的請求。

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博羅隊隊部舊址——博羅縣城下巷慎園 (網上圖片)

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博羅隊隊部舊址——博羅縣城下巷慎園 (網上圖片)

在廣東地區,就有諸如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和香港惠陽青年會等華僑、港澳同胞服務團。這些回鄉服務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抗日救國行動,他們的加入對於華南戰場的抗日鬥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也簡稱為「東團」,創建於1938年年底,是由南洋惠僑救鄉會、香港惠陽青年會、余閒樂社和海陸豐同鄉會共同組成的,由南洋惠僑救鄉會統一指揮的愛國青年團體。但「東團」存續時間不長,1940年夏被國民黨政府借「博羅隊事件」解散,這充分說明「東團」在東江地區的影響力已經使國民黨當局有所忌憚。

「東團」的隊員需經過嚴格挑選,在「東團」的組織綱要中明確規定了四條入團條件:具有救亡之堅決意志者;身體強壯,能忍苦耐勞及無不良嗜好者;具有宣傳、組織、軍事、救護等能力或技術之一者;能說華南各地方言,即廣府話、客家話、潮州話之一者。

解放後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博羅隊部分領導合照(左起:劉汝琛、楊德元、李健行、楊步堯)(網上圖片)

解放後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博羅隊部分領導合照(左起:劉汝琛、楊德元、李健行、楊步堯)(網上圖片)

「東團」的成員來自各個階層,主要是工人,其中包括煤礦、錫礦、印刷、橡膠店員、裁縫工人和屠夫等不同領域;還有自由職業者、教員、記者、學生和郵政職員,少數是小資產者。

日軍侵略華南之後,「東團」各隊開赴東江地區的城市、鄉村,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其宣傳方式包括發傳單、出墻報、開展巡回演出等,內容涉及控訴敵人罪行、動員群眾參加抗日鬥爭。


據「東團」成立一周年時的統計:他們出版紀念專刊和宣言2500份,宣傳演出150多次,觀眾總數達12萬人以上,平均每場觀眾800人左右,演出任務主要由東江流動歌劇團、東江流動劇團負責。「東團」還在所到之處召開群眾大會、舉行節日紀念活動、開辦民眾夜校和公共閱覽室等,深入到當地群眾中,將抗日救國的嚴峻形勢和需要傳達給百姓,動員群眾積極參加抗日鬥爭。

「中國港僑救護團戰地救護隊第五隊圖記」木質印章 (網上圖片)

「中國港僑救護團戰地救護隊第五隊圖記」木質印章 (網上圖片)

如何救濟賑災,緩解民眾生活疾苦是「東團」工作的重點。「東團」派出一組教育隊前往香港難民區服務,隊員們對難民進行簡單的救護、防毒、防控知識的普及;之後還在新田和落馬洲兩處開辦難民學校,收容難童300餘人。「東團」駐港辦事處開辦救護隊訓練班,培訓三四十名救護隊員,為東江各地的醫護隊伍增添「血液」。「東團」團員和救護隊員帶著華僑捐獻的物資到災區慰問,在惠陽、博羅和海陸豐等地區施米、施衣;對於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民眾,救護隊員會上門為他們看病、免費施藥,解決貧困百姓的當務之急。群眾對給予他們物質、精神幫助的「東團」團員十分感激,這為「東團」進一步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香港學生上街募捐以支持抗日 (網上圖片)

香港學生上街募捐以支持抗日 (網上圖片)

1939年秋,日本侵略軍企圖打通粵漢鐵路,從東江調集兵力並立即攻打粵北地區。為配合粵北抗戰,國共兩黨領導的部隊組織了襲擊深圳、龍石的戰鬥。在粵北戰爭中,「東團」出色地完成了後勤及支援工作。惠陽隊發動群眾組織軍民合作站,在軍隊經過的地方供應茶水,還幫助軍隊運送彈藥;東寶隊組織群眾開展偵察敵情、充當向導、運送傷員和彈藥等工作;增龍隊派出兩個隨軍殺敵隊伍,跟隨部隊深入敵後打擊敵軍。


在1939年4月12日的羅浮山之戰中,博羅隊十餘名隊員不僅發動群眾做好後勤工作,送茶、送飯,在藥物缺乏情況下就地取材,用草藥醫治傷員,還在極度危險情況下配合部隊作戰,收容與隊伍失聯的國民黨官兵等。「東團」團員的救國救民精神得到當地軍政當局的嘉獎,更在當地群眾心中獲得極高讚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